先办事后付款QQ:
招租BF:49921434
下面黑客都可以添加(所擅长的领域不同)

银行理财设计揭秘:一款产品四家利益抽头

erjian2022-07-0299

业内人士指出,一个理财产品面世之后,通常要养活3到4个机构 CFP资料

    "某些产品号称的预期收益率,实现几率只有5‰。"上海银行一位客户经理向早报记者坦言,目前,一些银行理财产品"忽悠"情况严重,加上销售链条中各方"层层盘剥",真实收益与预期收益相去甚远。

    4月中旬,中国银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明确规定,理财产品宣传和介绍材料应在醒目位置揭示风险,无法提供科学、准确测算依据和测算方式的,不得出现"预期收益率"字样。时至今日,类似"预期年化收益率"等"禁用"词汇仍不时出现在部分商业银行发放的理财产品宣传材料中。

    预期收益"掺水"

    早报记者拿到的一份银行产品宣传资料不仅对风险只字未提,且罗列的7款产品中,有5款产品赫然标明了预期收益率,其中两款外汇理财计划的预期收益率更在7%左右。

    早报记者查阅上述两款产品说明书发现,其均未给出具体投资方向,只写明收益率可能高于同期英镑三个月存款利率(2.3125%)和美元六个月存款利率(2.875%)。并且,汇率变动可能影响实际收益,收益币种为人民币,到期向投资者归还外币本金。

    "明显是在忽悠。"上述客户经理分析指出,市场普遍认为年底前人民币兑美元将升值6%以上,如果上述外币理财产品收益率为7%,到期时对应的人民币购买力已大幅下降,实际收益可能为零。并且,银行理财产品大多是与投资机构合作,除直接参与接洽的总行,许多分行对产品具体构成和收益测算也不清楚,类似7%的预期收益多半掺水。

    建设银行(行情 股吧)个人业务部相关人士透露,目前理财产品夸大预期收益率的现象非常普遍,一些产品号称预期收益率为30%,私下一问,实现概率只有5‰。此外,同样的产品,建行注明的预期收益率为7%,另一家银行却喊出了17%。

    产品越好宣传越低调

    "其实,投资者一般只能享受承诺的收益率,高出的部分属于银行及关联机构。"上述人士透露的另一个业界心照不宣的事实是,在产品内部测算收益率的基础上,一些银行通常会采取反向宣传的做法,以谋求获得优质产品的超额收益,扩大一般产品的规模。

    早报记者从上海某期货公司拿到一份挂钩期货的理财产品策划草案。草案显示,无论产品收益小于或大于7%,一般投资者都只能享受7%的收益率,而该策划执行人则透露,"其实这个产品的收益率非常可能达到20%。"

    "另外,即便产品到期收益为零,银行也不吃亏。"上述银行客户经理压低声音说,以外汇理财产品为例,其委托的投资机构在交易过程中势必在银行产生汇兑费用。"汇兑收益占中间业务的比重很大,目前商业银行对公收取的汇兑费用一般为1%左右。至少,银行还能得到一笔可观的资金,而理财计划并不像基金那样每天公布净值。"

    利益均沾机制

    问题还不止于此。

    据上述客户经理介绍,目前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多数是由期货公司、信托公司等机构设计,再交由上述公司或其他投资机构进行具体操作,除了外汇类产品外,银行很少参与。"当然,每个环节都不是'白干活'的。"早报记者拿到的理财产品策划草案专门撰写了名为"收益分配"的章节,写明投资者、受委托人(信托公司)、投资顾问(期货公司或投资公司)和销售渠道(银行)直接参与收益分配,并详细规定了具体分配比例。其中,只要期末实际收益大于7%,受委托人和投资顾问除收取相当于产品总规模1%左右的固定费用之外,还能另外在收益中按比例分配,而一般投资者只能享受7%的固定收益。

    其中,以受委托人为例,当期末实际收益大于7%时,其分配比例为实际收益率减去7%再乘上一个各方共同商定的固定比例。

    "也就是说,一个理财产品面世之后,通常要养活3到4个机构。由于核心投资渠道和收益率的具体测算方法没有公布,产品设计中难免出现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建设银行相关人士略显无奈地说,按照国外的标准,理财产品销售时不仅要对投资方向等具体内容进行详细说明,还要注明不同预期收益率的实现概率,这都是国内商业银行的软肋。

银行理财设计揭秘:一款产品四家利益抽头

    "急需混业监管"

    对部分商业银行采取的上述做法,上海银行客户经理的看法是,"由于央行紧缩政策影响了存贷差收入,商业银行不得不在中间业务上铤而走险。"

    "不论投资于哪个方面,理财产品一般只受银监会监管,且许多是'报备'制。可是,多数情况下,银行只是理财产品的承销人,他们根本搞不清一些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只是一味检查是否具备'合理'的风险控制措施。"在上海某期货公司一位产品设计负责人看来,不同金融行业间的监管差别也是一个诱因。

    该负责人直陈,在目前证监会的监管框架下,期货公司要申请一个理财产品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一些机构通过与银行合作发行理财产品也就不难理解了。

一、如此的理财产品你还会再信吗

此事是本人亲身经历,没有虚假,也不是托,只为了通过本文让更多的人提高警惕!不要再上当!

本人在08年5月31日到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金汤路支行去办理20万元存款转存手续时,建行一位姓张的工作人员向我推荐一款由新华人寿办理的理财产品,叫“金包银”,说只要存满二年保本保息保证二年利息5.97%,并且没有任何费用,二年期间存款不能动,满二年可以拿出来也可以继续存,相当于银行二年的定期,但是利息比当时的银行存款利息要高很多,经过银行工作人员以及大堂经理、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新华人寿的工作人员名字叫邱萍)不停的劝说保证下,我心动了,心想建设和新华人寿这么大的单位不可能会骗人的啊,于是就办理了,并且我再三询问,得到的答案是“这个就是理财产品没问题放心吧”!等到十个工作日我去签合同的时候,一看合同上写着新华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我就问这个不是保险吗?怎么会是理财产品,工作人员就现在的理财产品都是和保险公司挂钩的,没问题的,反正是保本保息的。然后我就签了。时间到了2010年5月31日,我看时间快到二年了,心想打个电话问问看利息有多少了,于是就打了95567新华人寿的客服电话,可是结果却让我大吃一惊,利息只有三千多元,我当时就晕了,就算按银行利息算的话,二年也应该有16000元左右的啊,结果客服一解释我就知道我被骗了,20万元入新华人寿的帐户,首先要被扣掉12500元的初始费用,说是保险公司的运做费,然后利息也根本没有当初说的5.97%那么高,而且说是网上可以查到的,每个月都有公布,我上网一查,每个月的利息都在下降,在10年5月年利息只有3.65%,这也差太多了,打投诉电话上门找他们理论,得到的结果只是道个歉就没下文了。

   哎,普通市民就是这样被中国建设银行和新华人寿保险公司这样联合起来欺骗的啊,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信誉难道就一钱不值吗?市民的权益要如果才能受到保障呢?

   请勿公开透露联络方式---并辔数寒星

本文链接:http://www.dengper.com/huangjin/7514.html 转载需授权!

如此理财产品

上一篇:  【锐金团队-理财金手】控制风险、设立止损、反向果断平仓

下一篇:P2P理财平台分析:选择年化收益率多少才合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