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泡沫”源头在西方,而非中国——警惕西方虚拟金融资本投机中国资本

erjian2022-06-0285

西方大谈中国股市“泡沫论”是别有用心

  真正的“泡沫”源头在西方,而非中国

  警惕西方虚拟金融资本投机中国资本市场,大肆廉价收购中国资产

  原文请看:

  5 月18日和19日,8国财长会议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举行,为8国峰会做准备。正如舆论所料,会议没有多少新闻可言。在老生常谈的对冲基金监管问题上,各方意见不一。主张监管的德方承认,要想拿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监督对冲基金在全球范围内的投机行动看来尚需一段很长的时间。

   与此同时,关于中国股市的“泡沫论”越说越邪,西方媒体一段时间以来纷纷大放厥词,质疑中国股市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景,说中国股市的“泡沫”越吹越大,将要崩溃,云云。那么,在这场关于中国股市有无“泡沫”和“泡沫”是否破裂的争论中,中国自然有理由搞清楚西方唱空中国股市、大谈中国股市“泡沫论”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有道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有德国专家认为,任何将中国股市的发展隔离于世界金融发展历史和当今全球大环境之外所进行的价值分析,都不能使中国人透过当前的国际金融格局迷雾看清当今全球资本市场运动变化的本质。孤立地分析中国股市是否有“泡沫”,以及“泡沫”是否严重,容易使中国成为国际虚拟金融资本的“囊中猎物”。

  透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数据的分析,一些诚实的西方经济和金融学家承认,近年来全球股市持续上涨源于自然资源价格飙升,源于以美元为核心的发达国家虚拟金融资本体系的急剧膨胀。真正巨量的金融资本市场“泡沫”是在西方,而非中国。为了将自身的资本“泡沫”兑现成拥有实际价值的各种资产,也为了占领中国等潜力巨大的市场,这些国际虚拟金融资本蠢蠢欲动、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大规模投机中国资本市场,大肆廉价收购中国资产。这恐怕才是西方唱空中国股市、大谈中国股市 “泡沫论”的真正意图。

  20世纪下半叶美元主导货币地位几经起伏

  二战后,美国在全球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上的优势使美元成为西方的主导货币。在美国主导成立的世界贸易和金融体系的框架支持下,美元占据了货币支付、计价和价值储存3大功能的制高点,成为世界贸易和各国央行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同时,纽约的华尔街以及芝加哥的期货交易所作为全球最大规模的金融交易聚集地,拥有大量金融证券和重要资源商品的交易定价功能,这是美国虚拟金融经济得以高度发展的体系基础。

  但是,美元的主导货币地位并不是稳固和永恒的,它跟随国际经济格局和美国综合国力的变化而起伏。每当经济危机和战争失败接踵而至之时,美元金融体系的“霸主”地位就会遭到严重削弱,这是因为战争的失败不仅使美国的政治和军事地位受到打击,而且军事上的巨额投入成为血本无归的投资,美国的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遭到债务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压力。1971年尼克松政府声明放弃金本位体制后,正是1973年越南战争的失败和接踵而至的中东石油危机,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固定汇率制的正式崩溃。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牙买加协定》和《基金协定》,美元的主导地位被削弱。经过战后“经济奇迹”的西德马克和日元的货币地位开始上升,这是国际储备多元化的开端。

  为了重振美国的霸权地位,上世纪80 年代,美国前总统里根通过“星球大战”计划加强美国的军事技术优势,使美元重新赢得了强势地位。在取得冷战的胜利以后,美元的主导货币地位蔓延到了全球各个角落。上世纪90年代,克林顿通过“互联网新经济”制造美国科技优势的光环,美国利用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本促进了虚拟金融经济的巨大发展,这进一步加强了美元金融系统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正是基于其重新赢得的货币地位和金融经济的优势,美元金融资本在上世纪90年代纵横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制造了一次又一次的汇率和金融危机,兵不血刃地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施了沉重打击,掠夺了大量资产和市场份额。

  西方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孕育了虚拟金融资本和资产“泡沫”

   现代金融战的武器就是虚拟金融资本。在每一次克服经济危机的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扩张性货币政策,使金融资本不断膨胀。对冲基金落户于缺乏有效金融监管的岛屿国家,这些金融投机资本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的冲击难以预测和防范。

  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 年末,全球上市公司市值已经达到436420.48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GDP总和。当年末,美国上市公司市值已达到其GDP的137%,英国为 140%,日本为105%,加拿大为133%,经合组织国家平均为109%,而非经合组织的高收入国家则平均达到了193%。这一比率只有在股票投资领域相对保守的德国保持在44%的低水平,而欧元区国家平均水平为66%。“金砖5国”(BRICS,为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5国)中剔除中国,剩余4国的这一比率也达到了83%。相比之下,中国35%的比率显示了企业资产被严重低估的状况。

   尽管中国股市在2006年经历了130%的大幅度增长,但由于全球股市都有普遍的上涨,印度、俄罗斯、巴西、越南等增幅也相当可观,所以,横向对比,中国股市规模仍然偏小。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第一季度,中国沪深两市总市值达128032亿元。以2007年GDP总量达230000亿元来估算,再加上中国上市企业在香港和海外发行的股票市值,中国上市企业总市值占今年GDP的比率在今年一季度末刚刚接近80%。

  支持中国股市“泡沫论”的理由之一是中国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已高达60倍,甚至80倍。且不说这个平均市盈率究竟是多少倍,也不清楚该平均市盈率是如何计算出来,以及计算方法是否科学、客观。不管大小、把所有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加在一起后简单一除所得出的所谓平均市盈率的结论显然是不科学、不客观、不可靠的。科学、客观和可靠的计算方法应该是根据上市公司在股市中的比重以及整体公司的业绩增长率和发展空间加以估算。以德国为例,如果把所有上市的德国公司的市盈率以简单的加除法进行计算,其平均市盈率也高达46倍,而德国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率远远落后于中国公司。不少市场人士指出,按照2007年上市公司的业绩预测计算,目前的沪深股市市盈率约为20倍。德国上市公司目前的平均市盈率为18倍,如果不考虑上市公司的比重值,则为29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金融投资市场发展中存在着制度的不完善和投资者的不成熟并不属于股市“泡沫”之列。

   因此,客观地评价,现今全球资产泡沫并非存在于中国股市,而是多年来慢性膨胀于发达国家的金融资本市场。在国际虚拟金融资本膨胀的过程中,中国股市呈现明显的落后态势。尽管股指近来屡创新高,但从相对规模来看,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全球庞大的虚拟金融资本迫切需要“借尸还魂”

  虚拟金融资本要想转化为拥有真实和相对稳固的价值的资本,就必然需要通过对各种金融或实体资产的投机“借尸还魂”,使被投机的资产成为其寄生的对象。从宏观经济来分析,它们的投机一旦成功,被投机国家甚至全球的实体经济因被投机资产的价格变动所付出的额外成本代价或资产价值损失,就是这些虚拟金融资本所掠夺到的实际价值。东南亚金融危机是血淋淋的例子。过快和全面开放资本市场,没有经验的防范措施,将国际投机资本误以为投资资本,使东南亚国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成为了国际投机资本的牺牲品。

  这些虚拟金融资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如私募基金、对冲基金等,常常蛰伏于一些缺乏金融监管的岛屿国家,使许多国家无法了解到其资本的真实来历。这些投机资本游戈于世界各地,无论是他国货币还是企业股权或是资源产品,一旦被这些虚拟金融资本蜂拥投机,就会造成被投机物价格大幅变动,从而导致他国经济的运行被扰乱甚至于崩溃。德国社民党前 、现任副总理明特菲林就曾将这些虚拟金融资本形象地称为“蝗虫”。

   虚拟金融资本欲借人民币和中国资产“还魂”的背后隐藏着对华遏制战略

  为了“借尸还魂”,西方虚拟金融资本将人民币和中国的各种资产纳入了其投机范围。在人民币兑美元不能即时大幅升值的情况下,美元虚拟金融资本相对人民币资本的优势就得以保持较长时间。如果能够利用美元现下仍未丧失的这种优势大量购入中国的房产、企业股份等实体资产,一方面可以使虚拟金融资本得到实际价值的充实,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人民币的升值避免美元贬值造成资本缩水。而且,对中国资产的收购也意味着对中国市场的渗透和占领。但是,由于中国的汇率和金融投资市场制度的限制,而且去年中国又出台了限制外资购买房地产的法规,虚拟金融资本的投机在中国受到很大的制度性限制,不仅其投资收益的绝对规模受到限制,而且其制造中国金融投资市场动荡的“弹药”不充足。这就是近年来西方越来越频繁地要求中国全面开放金融资本市场的原因之一。

  此外,国际上总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企图遏制中国的发展,在这一轮实体资产的投机热潮背后,就隐藏着这种不可告人的对华遏制战略。为了有效遏制中国的和平发展,一些西方金融战略家们试图通过哄抬能源等自然资源价格,增加中国的宏观经济成本,遏制中国基础建设的速度,挤压中国产品的利润空间,从而危害到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企业生存。在这一大战略的驱使下,西方金融资本掀起了一次有史以来罕见的全球自然资源市场的大投机,从石油、钢铁到有色金属,再到贵金属、农副产品。在“互联网泡沫”破裂中丧失了战斗力的西方虚拟金融资本再次找到了其赖以寄生和继续膨胀的实体资产。在虚拟金融资本的推波助澜下,自然资源领域形成了新的虚拟经济热点。而对此,西方舆论却普遍指责是因为中国经济腾飞所带来的旺盛的能源需求是全球资源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事实上,以石油为例,目前中国的石油进口量还不占世界进口总量的10%,近两年虽然进口的相对增幅较大,但绝对增长仍比不上美国。

  海外某些金融专家之所以对“中国金融泡沫风险”津津乐道,却闭口不谈自身的金融市场风险,无外乎是为了从中国股市的跌势中获得更廉价的购买机会。对此,已有清醒的中国专家指出,一些外资肆意唱空中国股市,却暗地里不减仓,这种“明着说一套、暗地里做一套”的行为令人气愤,但也清楚地表明,目前进入中国股市的外资扩大收益的唯一办法就是不断制造悲观气氛,引发较深度的调整,从而在股市的波段起伏中逐步扩大其在个股和整个股市市值中的比率,提高其在中国股市中 “呼风唤雨”甚至制造股市地震的能力。

  联想到近来西方不少“投资者”在谈到中国股市时基本上都显现出“谨慎的乐观”,即“坚决持有,暂不加买”。其实,这些“投资者”如果真觉得任何股票估值已经过高,只会坚决卖出而不是持有。至于“暂不加买”的谨慎态度缘于,一方面外资大部分已持仓较满,另一方面最近美国经济走弱有影响美欧等金融市场的可能性,因此其手中的有限资金必须作为抗风险的必要流动性准备。

  任何一个股市都有“泡沫”,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关键是是否合理,是否与经济基本面相吻合。此外,要想让股市稳健发展,必须及时、果断、适当地利用汇率和利率政策加以引导

  根据日本当年的经验,股市里主要的牛市力量是本国的流动性资金以及外国金融投资资本的流入。当年日本股市能达到80倍的平均市盈率,正是因为一方面经济向好,国内流动性资金充裕,另一方面由于日元升值而导致大量外资源源不断地流入日本。唯一没有控制好的是当时日本央行没有及早、充分地做好突发性流动性下降的风险准备,导致市场在跌破一个又一个的心理价位后,一轮轮地催生出新的恐慌盘。包括汇率预期的变动也会导致一些较为突然的外国投资者的心理变化,使外来性流动性资金的流入减少和流出增多,然后加剧市场的流动性危机,最终导致股市崩盘。

  5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扩大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3%到5%,这种果断而谨慎的利率与汇率政策相得益彰,相互配合,为防范金融风险打了一剂强劲的预防针。

  德国财政部长施泰因布吕克在当天举行的8国财长会议前发表讲话,对中国央行扩大汇率幅度表示欢迎,认为面对中国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这是一个积极的步骤。有德国专家认为,上述政策对未来的突发性流动性危机的预防以及危机时给市场及时补充流动性,具有重大意义。

  稳健打造全球资本投资避风港,制定“中国大金融战略”

   总体而言,只要中国经济看好,人民币稳定升值,西方虚拟金融资本寄生中国资产的迫切需求就会长期存在。中外金融战不可避免,这是一场看不见的隐性战争。

   鉴于中国的金融市场迟早要全面开放,有专家认为,未来数年是关键,中国有必要制订一项长期的“大金融战略”,以防范金融风险。事实上,中国也有条件、有能力保持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中国的金融资产市场也能摆脱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影响,原因在于:1)中国的经济发展有自己的内在动力和周期,正处于历史上许多发达国家经历过的较长而稳定的结构性高增长时期,总体增长的经济总量为企业业务的扩张与价值的发展提供了宏观的系统安全;2)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将被逐步细化和深化,宏观经济增长的内在质量将逐步提高,微观经济的效益与技术水准也将得到提高;3)经济增长与金融资产市场的发展将带动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使经济的内部需求增长逐步具备平衡出口导向型经济遭受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4)中国目前的外贸格局很大一部分基于发达国家的结构性需求,贸易战与惩罚性关税尚不足以对中国出口造成毁灭性打击;5)在全球虚拟金融资本泛滥的今天存在一个对中国股市良好的流动性支持;6)以中国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DP的比率来衡量,中国股市规模在屡创新高的今天仍然明显落后于重要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经济体,这使中国股市仍然具有相当可观的增长空间;7)中国仍然拥有相对可控的汇率和金融资产市场,外国金融资本无法在短时间内大量涌入中国的资产市场,从而难以在中国市场内部制造持续强有力的冲击,无法形成获取高投资收益所需要的大幅度市场震荡波段,反而可以“为我所用”,也就是说,不是我们被外资牵着鼻子走,而是我们牵着外资的鼻子走。

  因此,有专家建议说,中国必须谨慎控制好外资占中国个股以及股市总值的比率,同时有必要继续“增容扩股”,通过股市扩容稀释外资影响。此外,必须稳健抬高股票资产价格,以估价水平的增长大幅提高外资的投资成本和风险,有效利用入市外资,为中国公民创造财富效应。如果中国股市能及时通过市场力量的交替,在各个关键点位高度将内部的不稳定投资力量基本中和,使股市能在较快的向上发展中保持相对稳定,那么,一旦美国出现较大幅度的金融市场调整甚至衰退,继而影响到其他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金融市场的稳定时,中国股市就不仅能够免受国外资本市场的连带影响,和中国经济一样,保持“一枝独秀”的金融市场繁荣,而且还能成为全球金融资本的定海神针和避风港,从而打造出更具吸引力的中国资本市场形象,以此直接、间接地为中国人民币金融体系的国际化战略服务。

一、产业互联网蔚然成风,巨头加注下金融科技化的关键点在哪?

  当互联网时代的红利逐渐见顶,人们开始寻找新的风口,这一现象在各行各业里不断出现,金融行业同样如此。我们都知道金融行业的互联网化最终打破了人们生活科技化的最后一道障碍,正是因为金融行业的互联网化才让人们的生活彻底地互联网化。然而,同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式的发展模式一样,金融行业的互联网化仅仅只是将金融和互联网简单相加,并未真正改变金融行业本身的元素、环节和流程。

  以阿里、腾讯和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率先垂范,他们通过将人们的理财、支付等方式转移到线上开启了金融互联网化的过程。在看到金融行业背后巨大的流量潜能之后,以互联网巨头为代表的诸多势力开始加入到金融互联网化的过程,互联网金融时代由此开启。以P2P、网络众筹、网络信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方式不断出现,金融行业开始了从线下向线上的大迁徙。资本的加注,互联网巨头的参与都在让互联网金融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领域,一个以金融行业的去中间化为代表的全新时代由此拉开序幕。

  尽管金融行业的去中间化带来了效率的提升,但是盲目地去中间化所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金融行业风险的不断被放大。以e租宝、人人贷为肇始点,互联网金融行业开始了夹杂着爆雷与跑路的“败走麦城”。于是,人们开始思考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结合的最佳姿势,不再一味地去中间化,而是开始用新技术的手段去重塑和再造百年以来的金融体系,以找到破解互联网金融的方式和方法。

  无论是用大网贷 之家数据去完善金融行业的风控体系,还是用智能科技去提升金融行业的审核效率,新一轮的金融科技化开始更多地深入到金融本身,而不是仅仅只是简单的相加或者去中间化。蚂蚁金服开始强调自己的金融服务功能,京东金融开始改名京东数科,度小满开始强调金融赋能的业务,我们看到一场对于金融行业功能和属性的再度挖掘由此开启,金融行业的科技化同样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1

  消费互联网红利见顶,

  产业互联网时代的金融新进化开启

  互联网行业的上半场是一个以流量和平台为主导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只要拥有庞大的流量和平台就能够占据优势。经过几年的发展之后,消费互联网时代的红利已经见顶。通过新技术去改造行业,从而激发行业更多的发展潜能,正在成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这就是所谓的产业互联网时代。

  当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所有行业的逻辑都开始发生改变。在电商进化为新零售的大背景,社交、金融、生活等诸多行业都在开始新的蜕变。一场以产业为主要改造对象的全新时代正在来临,找到在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新模式,实现新的发展成为越来越多投身产业互联网风口的人们的新选择。

  以新技术为刀,金融行业的内部顽疾开始被解剖。消费互联网时代,金融行业互联网化仅仅只是对流量的获取和收割,并未给金融行业本身带来任何本质性的改变。这就造成了互联网金融仅仅只是一种手段,而非是一种结果,同样注定了它的再度进化的必然性。同时,互联网技术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仅仅只能将金融产品与用户之间的对接路径缩短,并不能真正改变金融行业本身。所谓的网络信贷、网络众筹、网络保险仅仅只是一个概念而已,其实质依然是传统金融的体系。

  对于金融互联网化的这种认识最终决定了入局者们并不能够真正改变金融行业本身,只能把互联网金融看成是建构自身生态体系的一小部分。这一点在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阵营里的表现最为明显,我们看到之所以会有如此的巨头会建构自身的金融生态圈,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想要把用户牢牢地固定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而非是要改变金融行业本身。因此,这就决定了互联网金融本身的巨大缺陷,同样决定了它的必然进化。

  当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我们看到以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科技以及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开始不断成为还要传统行业的新方式和新手段。金融行业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主要的改造对象,通过将新技术应用到金融行业当中,传统时代的金融体系重新被建构,金融元素重新被加入,金融逻辑重新被梳理,困扰金融行业的顽疾开始找到了解决方案。

真正的“泡沫”源头在西方,而非中国——警惕西方虚拟金融资本投机中国资本

  挖掘新的功能和属性,金融行业的不再仅仅只是投资和理财。消费互联网时代,金融的主要功能是投资、理财和支付。金融与互联网结合之后产生的网络信贷、网络保险和网络众筹依然是围绕着人们的这些需求所衍生而来的。我们看到阿里巴巴与腾讯在新年红包的大战以及后来的百度、京东等互联网巨头围绕着金融所进行的一些金融体系的搭建,其实都是在用金融行业的传统功能来将用户聚拢到自身的平台上而已。

  仅仅只是用互联网的方式将传统金融的功能和属性进一步放大,而不是拓展金融行业的功能和属性的做法无法带来金融行业的蜕变,只会将金融行业的发展带入到风险不断被放大的发展阶段。当平台本身无法承受金融行业带来的风险时,所谓的金融互联网化便不再仅仅只是一种效率提升的工具,而是变成了一个风险放大器。于是,我们看到在互联网金融的后半段,以爆雷、跑路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乱象开始在金融行业当中不断出现。

  进入到产业互联网时代,金融行业的数据功能、监督功能、法律功能开始被更多地激发出来,从而将金融行业的发展带入到了一个更加深度和多元的时代。当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金融不再仅仅只是投资和理财,而是开始反哺给外部行业更多的能量,从而促进金融行业更加良性的发展。

  金融行业的驱动力不再依靠去中间化来获得,而是开始靠金融行业本身的改变来实现。在消费互联网时代,金融行业的驱动力是通过去中间化的方式来实现的。尽管金融行业的运行效率得到了提升,但是盲目地去中间化同样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这也是为什么有如此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爆雷的主要原因所在。

  进入到产业互联网时代,赋能B端成为一种潮流。所谓的赋能B端其实就是通过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手段来给传统行业找到新的发展动力,从而去改变传统行业本身。金融行业同样如此。当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我们开始用新技术去改造金融行业本身,从而找到破解金融行业痛点的方式和方法。

  传统行业的诸多流程和环节开始被新技术、新元素所渠道,金融行业本身从而开始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看到无论是以阿里、腾讯、百度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对传统金融行业进行赋能,还是以传统银行、证券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主动去寻求改变,其实一个靠金融行业本身来改变的全新时代正在来临。

  当阿里巴巴全面拥抱新零售、腾讯开始主攻产业互联网,其实都在告诉我们以流量和平台为代表的消费互联网时代的落幕,以赋能为代表的产业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在这个大背景下,金融行业同样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通过新的技术去重新梳理金融行业的运作逻辑、改变金融行业的传统组成元素,一场更加深度和多元的金融行业再进化由此来临。2019如何让自己工资翻倍?不如上之 家找反利来的快

  2

  产业互联网业已成风,

  把握金融再进化风口的关键点在哪?

  当产业互联网来临的大背景下,几乎所有人都想要通过加持产业互联网来获得新的发展机会。深陷在互联网金融泥潭之中的人们同样期望通过加持产业互联网来找到新的发展可能性,于是,遵循着互联网巨头们指引的方向,金融行业开启了新进化。那么,在产业互联网蔚然成风的大背景下,如何才能真正把握金融再进化的风口呢?

  关键点一:新技术与金融行业的融合深度。在产业互联网时代,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将新技术与金融行业的融合看成是一个概念的话,必然无法获得充足的发展后劲。只有真正让新技术与金融行业深度融合,才能让金融行业本身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因此,把握金融再进化风口的关键在于要将新技术与金融深度融合,并且真正改变传统金融行业的组成元素、运行逻辑等诸多方面,这样金融再进化才会有意义。

  我们看到当下在金融行业内部已经出现了智能客服、智能风控等一些新的元素,这些新的元素其实是金融行业的进化走向深度的表现。未来,随着新技术与金融行业的融合逐渐深度,金融行业当中还将会出现更多新的元素,从而真正把金融变成一个全新的存在,而不仅仅只是一个所谓的概念。

  关键点二:告别去中间化的金融行业运行效率的再度提升。单纯地依靠去中间化的方式已经无法真正起到提升金融行业的效率,产业互联网时代的金融行业效率提升开始依靠更多的方式来实现。从这个逻辑来看,产业互联网时代的金融行业效率再提升应当更加关注金融行业本身的改变上,以此来为金融行业的提升获得新动能。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开始加入到金融行业的内部,他们给金融行业的效率带来提升的方式不再仅仅只是简单地去中间化,而是开始深入到了更多其他的领域里。在这个时代,金融行业的传统元素开始被稀释,传统结构开始被重构,传统逻辑开始被梳理。只有基于对金融行业本身改变带来的效率提升,才能算是抓住了产业互联网时代金融再进化的关键点,这样的效率提升才有意义。

  关键点三:金融行业的属性和功能生活化的程度。仅仅只是将金融的功能和属性停留在金融本身,非但无法带来金融行业的再度发展,反而会把金融行业科技化带入到死胡同。当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之际,我们应当更加关注金融行业功能和属性生活化的程度。

  如果我们仅仅只是把金融行业的属性和功能依然停留在理财和投资这些金融色彩浓厚的领域,带来的必然是金融行业发展路子越来越窄。只有将金融行业的属性和功能尽可能多地生活化,我们才能找到有关金融行业更多的发展机会,而非仅仅只是将金融行业的发展停留在金融本身,其实质却没有任何新的创新和改变。我们看到的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之所以会义无反顾地告别传统金融的功能和属性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

  当消费互联网时代的红利见顶,产业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成为必然。在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的引领下,人们开始了在拥抱产业互联网道路上的一路狂奔。深陷互联网金融泥潭里的金融行业同样看到了这一发展契机,积极拥抱产业互联网的新风口,一个全新的金融再进化时代由此开启。抓住关键点,打蛇打七寸,或许才是成就产业互联网时代金融再进化的关键所在。

二、互联网金融理财防诈骗需知

  P2P网贷、网络众筹、在线理财……互联网金融提供了新理财渠道,也给骗子以可乘之机。近日,在由南京市委网信办、江苏省公安厅、省互联网协会指导,西祠胡同、安家贷举办的“防范互联网金融诈骗全民行”活动上,记者获悉,互联网金融诈骗正不断上演“升级版”,专家提示投资前建议慧眼识金甄别出问题平台。

  省公安厅网络安全保卫总队杨锦辉科长介绍,当下互联网投融资诈骗主要分为三大类型:

  第一种是假冒P2P的非法集资。这一类诈骗嫌犯设立网络投资平台,发布虚假标的,以花言巧语各种方式哄骗投资者投资。前期的e租宝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江苏人利益受损在国内也算得上比较多,波及人数超过了90万人。涉及金额500亿,其中e租宝95%的项目是假的,正常情况下,融资租赁公司赚取项目利差,而平台赚取中介费;然而,e租宝从一开始就是一场“空手套白狼”的骗局,其所谓的融资租赁项目根本名不副实。不仅项目是假的,e租宝的担保方也是假的,是钰诚集团直接控制的公司,属关联关系。这时候作为P2P行业黑马,诚信贷便需要以身作则,诚信贷一直秉承“诚信服务,诚信为本”的原则,平台每个标的都可清晰可查,第三方托管现在是易宝支付,两者之间互相存在是合作与监督的关系,并没有一丝一毫私属利害关系。现如今为了让投资人更加放心,诚信贷正在加紧和招商银行第三方托管洽谈中,争取把最大的透明、公开呈现给理财用户。

  第二种是以“网络众筹”形式出现的诈骗,去年底爆发的“水果营行”案最为典型。这家自称为“生鲜水果电商”的企业一年内开办了300家门店,宣称要成为“水果界的阿里巴巴”。“该公司以‘合伙人众筹’为名义进行诈骗,单个店面的‘投资额’达100万元—120万元,号称每个月给投资人销售额的10%作为回报,直到取得投入本金的两倍为止。”杨锦辉说,但不到一年时间,其主要负责人就涉嫌刑事犯罪被拘留。

  第三种是网络理财诈骗,高回报诱惑屡试不爽。一些诈骗团伙打着“财富管理公司”的旗号,以高息为诱饵,宣称为投资者提供理财服务。但当受害人把钱交给他们以后,过不久就出现联系不上人、打不开网页等情况。杨锦辉提醒广大市民,注意保护隐私信息,金融账户不要和QQ、微信等使用相同密码,对银行账户等出现异常情况要提高警觉,万勿轻易相信任何提供密码、验证码的要求。

  诚信贷成立之初也有高息收益,此高息非彼高息,非法平台高息一是为了设立资金池、二是为了收取借贷人更多的利息准备为非法跑路做准备,诚信贷成立之初首创8天年化20%的收益,但是换位思考一下,诚信贷成立的开始没有国企这样的大背景,想要立足站脚肯定推荐一个具有创新收益有吸引力的项目,8天标便应运而生,诚信贷收取借贷人的利息为年化24点(其实大部分数一数二的大平台收取借贷人基本也是年化24%甚至更多),给予投资人的收益为20%,我们仍然有4%的盈利,这点盈利看似微不足道,但恰恰是首创8天标的措施让诚信贷成长壮大,才有了融资5000万、和安存签约合作等一系列的成就。为了顺应潮流的发展,也为了让风控更加严格,诚信贷8天标降息到年化15%,试想?一个平台如果想要携款跑路、非法集资怎么会不断降息,一部分原因是把收益最大化给投资人的同时也为了把更多的资金投入风控领域,让每一笔借贷资金都安全可靠,未来的以后诚信贷也会随着慢慢壮大继续适当降息,但是可以保证的是,在同样的平台,诚信贷会在风控确保完美的情况下,最大收益的给理财用户。

本文链接:http://www.dengper.com/huangjin/1374.html 转载需授权!

诈骗理财互联网金融

上一篇:2016年的商机金融互联网+非fis莫属

下一篇:如何利用互联网金融进行投资与理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