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办事后付款QQ:
招租BF:49921434
下面黑客都可以添加(所擅长的领域不同)

《菜根谭》析义——以佛教道理阐释菜根谭真实义

erjian2022-07-23101

  《菜根谭》析义————

  南无阿弥陀佛————

  第一部————

  第一章————

  弄权一时 凄凉万古————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守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这是《菜根谭》第一篇,也是最重要的劝谕;这是全文的纲领,正如狮子吼一般,道破佛家对在人道——人类在做人方面的应当注意到的因果现象,或者仅是做事的后果。这和儒家的“颜回”如出一辙!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相似!只不过是有“不改其乐”和“寂寞一时”之分!————

  “栖守道德者”是指那些恪守道德节操的人。————

  “寂寞一时”这个“一时”,我们应该重要讲一讲。————

  “一时”。在这里的“寂寞一时”中的“一时”,是有局限的意思。“一时”或许是指一月,一年,几年,或是一生;如果和后面的“凄凉万古”对照,可以理解为“一段时期”。这是从凡夫的俗谛见解来说。————

  如同《金刚经》所说“凡夫之人,贪著其事“。事:就是“事相”,我们心中的爱恨情仇嫉,贪嗔痴慢疑,财色名食睡,以及宏观到宇宙万物,山河大地;中所及人类的士农工商,各行各业,所想所思。和各种动物,各种植物;微观到中子,质子,电子,夸克。再有三维空间,四维空间,五维空间,直至无量无边维度空间;以及过去,现在,未来,一劫,一世纪,一年,一月,一秒,等时间单位。总之,空间和时间,精神和物质,(空间和时间,精神和物质,都是“不二”的。《维摩诘经》的不二法门,就是讲的“一切都是不二”。)就是“贪著其事”里说的“事”,也就是“事相”的意思。————

  还有,《金刚经》的名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之中的“有为法”就是指的以上的“事”,另外还包括六道轮回,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求,有所得,另外“无明”也是有为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是虚妄的,“凡是有生有灭的”,这些都是“有为法”,“凡是有生有灭的”,都是梦幻,都是虚妄,如同肥皂泡,如同露水,如同闪电一样,一闪而过,虚妄,了不可得。——这只是我的个人见解,还请大德指正,提些意见! (请参看《金刚经感应录》,里面详细阐释了能读诵金刚经,哪怕就是只念诵了一句,也有不可思议,无量的功德和大福报!)————

  “一时”。也是在大多佛经中经常存有的,但我们不可把它理解成“一个时候”或是“一段时期”。这个在佛经中的“一时”的理解,是很重要的。————

  也许有的人会问,你怎么不讲《菜根谭》的内容,而讲佛法的内容?其实,我要告诉大家,能写出《菜根谭》的明朝道人(道人:佛教和道教自古以来的修道人,都称过为之“道人”)——洪应明,本身是个学佛人,而佛教和道教主要的精神是出世的,而儒家是讲入世的。洪应明大德的这本《菜根谭》是集出世与入世的精神互为一体,如同一杯水加入牛奶一般水乳互融,我怎能不讲佛教道教和儒家呢?所以,要想更好的了解《菜根谭》的精髓,不得不扩展开来,以飨大家。————

  同时,更重要的是:把精髓写出来的人,肯定是博览群书博众采长而后得的,为了更好的诠释精髓,也只能如同写出来的人一样,再次扩展开来,招纳四方!————

  不过,有个问题要交待大家。那就是您要随缘随分随力的吸收,能看懂多少就看懂多少,看一遍不行就看两遍,再不行就看三遍,五遍,十遍…… 总之,一本好书是很耐看的,不是看一次就索然无味了。越耐看的书就越值得看,这是真理!————

  我们再接着说。“一时”。在佛经中经常看到。但这不是一个时间概念上的事。直接说,你要这么认为,你就着相了,就有所执著了。“一时”依佛教来讲,准确的说——(净空法师把“它”叫做“一心”,我个人认为很对)应该说是“一念心性”。————

  说到“一念心性”,就不得不提到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中国净土宗(净土宗:就是执持“南无(那摩)阿(a)弥陀佛”六字洪名,具足“信,愿,行”三资粮,临终仰仗佛力接引而往生西方净土,了生死而成佛!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在佛教徒心里,是认为只要念了,哪怕只念了一句,也是功不唐捐,福不唐捐的,何况日日称念,时时称念,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和福德。请参看“南无阿弥陀佛”的无量功德和福德!)————

  (其实,在很多寺院的墙壁上,钟铃上,佛塔上等等,都醒目的雕刻着“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是有很大的深意的。如果你想清楚的了解,请参看:念诵“南无阿弥陀佛”有多少功德和福德,哪怕只念了一遍“南无阿弥陀佛”,功德和福报也是不可思议,无量无边的!)————

  (很值得一说的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应该念“那摩”而不是“难吴”,全称应该念:“—那摩—啊(a)弥陀佛”,不是有些电影或是电视里有念成“那摩—(o)喔弥陀佛的!请记住:应念“—那摩—啊(a)弥陀佛!”————

  、第九代祖师:藕益大师。藕益大师对佛教中的“实相”,有很精要的解释。中国现任佛教协会会长——释传印大师,也如是言:藕益大师对“真如实相”的解释,可以说是非常精要了!————

  如藕益大师释曰:“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觅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非离此别有自性。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

  以上这段话的“真实义”,可以参看净空法师或是净界法师等讲解的《弥陀要解》,里面有详细的解释!————

《菜根谭》析义——以佛教道理阐释菜根谭真实义

  为什么又要说这些,就是因为古德有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黄念祖大德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中云: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经正体。————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如来藏”就是“实相”啊!就是一切大乘经典的根本啊!也是大乘佛教的根本啊!————

  “一念心性”就是净空法师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和佛教日常诵咏课本中的“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的“心”这个字,也就是“自性”,佛教的名相很多,有很多名相其实说的是一个意思。“心佛本无字,一切方便说!”么!在现今净土宗祖庭东林寺弘法大德大安法师的《净土宗教程》中说:“由吾人‘一念心性’,竖贯过去,现在,未来三际,横裹十方虚空”“心性融通世岀世间万法”。可谓已经诠释的很好了,不用我画蛇添足。可以这么说这就是“万法归一”!这和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儒释道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你还没有弄明白“一心”或是“一念心性”是什么,就请看净空法师关于“佛经开篇第一句(一时)”的开示或者其它开示,都有或多或少的解释(在百度上找关键词很容易找到)。

  说这些,也许您看了一时不能理解,但这些佛经中的经典偈子,看了,是功不唐捐,福不唐捐的!至少看一遍,也能储存到阿赖耶识之中!把这些名偈记下来背下,时不时的去参究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总比您在无聊中“打妄想”强!————

  所以我觉得,这句“寂寞一时”,说的很圆融。————

  “依阿权势者”就是那些依附权势,阿谀奉承的人。————

  “凄凉万古”是指堕落的后果啊!不仅指的是会遭受千年万载的唾弃与凄凉,也是指的是“三途一报五千劫”啊!是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作恶之后的堕落啊!————

  “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达人”,就是儒家常讲的“智者”“仁者”“贤者”。或是佛教的“佛”“菩萨”“罗汉”等。再或是道家的“天尊”“真人”等,不一而足!————

  “观物外之物”是指“智者”的“能力”能观“物外之物”啊!一般佛教的“禅定”和一些外道的“神通”都能看到“物外之物”。(可以参看百度视频里的《生命不息》《灵修少年》等等)同时,这个“物外之物”你也可以作为象征性的名词去理解!“思身后之身”是指在六道轮回之中的“身后身“啊!不是仅是顾及到死后的名誉这么简单啊!对于佛教徒可以这么理解,对于不信佛的人来讲也可以理解为仅是顾及到死后的名誉,也可以这么理解!信不信佛要看个人的善根和因缘,仁者见仁,智者见者么!————

  说到这,就不得不要讲一讲,佛教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果论!“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还有民间普遍流传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也是讲的这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在圣言法师的《正信的佛教》一书中说到:甚至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也要受果报!————

  佛有: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我们一般见到寺院里的佛像和历史上真有其人的“释迦牟尼佛”就是“化身佛”。按《梵网经》云: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示现成佛,已经是第八千次了。————

  报身佛只有菩萨才有资格见到,凡夫之人根本见不到!————

  “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说的就是要把握当下啊!宁受一时的寂寞,也不愿遭永久的“凄凉”啊!这里的“凄凉”是一含两意,你可以理解成六道轮回里的堕落,也可以理解成遭受千古骂名!总之,还是那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南无阿弥陀佛————

一、[五四读书]道理,不可以道理计(读《问中医几度秋凉》)

一.

  老友艾宁,今年春节来信贺岁,说起“去年出了本书”。我回信拜年,追问书名,不想她耐到五一才借一句“劳动节快乐”作复。既然承示了书名,一切就都好办。我昨晚接信后即时网上搜索,成功下载了一部分(70回本),并且找到100回本的在线阅读地址。今天拜读了20回,击节叹赏,感概良多,想起袁宏道《徐文长传》开头一段:

  “余一夕坐陶太史楼,随意抽架上书,得《阙编》诗一帙,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稍就灯间读之,读未数首,不觉惊跃,急呼周望:“《阙编》何人作者,今邪古邪?”周望曰:“此余乡徐文长先生书也。”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

  说艾宁是“老友”,其实颇有点“我的朋友胡适之”的嫌疑。犹记多年前,我们曾在同一个论坛上混过。蒙她不弃,跟帖支持而外,偶尔也会有“站短”赐教。此后年节间,不时惠书存问。网上相逢,不必曾相识。我对她的所知,也仅限于当时论坛上文字。如是经年,互相友好,儹称“老友”,似乎亦无不可。这次按图索骥,才顺便得知她的生平梗概。原来她母亲是一位中医,她本人自小为母亲当助手,配药济世,多年来耳濡目染,用心思考,真知灼见聚沙成塔,网上连载后“被出版”,于是有了《问中医几度秋凉》这本书。

  二.

  这本书写了四代医者的真实故事,四代,是一代师徒、三代母女;医者,我取义于“医者父母心”。作者多年参与行医济世,亲力亲为,阅历丰富,所叙述的真实故事中,不乏 “奇闻”乃至“奇迹”。更多的,是比较、思考和看法。一个个治病救人的案例,具体而微,远非宏大叙事,而作者的思考和探索,却极目古今中外,至高至远。虽然没有借重海德格尔、胡塞尔等当代流行西哲唬人,却引导读者思考许多貌似简单朴素其实大而化之的哲理。从一服价值只有一角二分的良药到医学的境界;从中西医的实践、理论比较升华到中西文化的比较思考,在在引人入胜。本人作为具体特定的一名读者,尤为受益的是,自觉以往许多经历、思索和学理,得此助缘,大有豁然开朗,豁然贯通之走势。总的说来,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曾经这样想到:道理道理,得其“道”未必一定要马上明其“理”,“道”高于“理”,“道”和“理”之间,不可以道里计。所以我们对于“道”,不可以“道理”计。顺便为本文释题如上。

  三.

  多年前的一篇拙文,有这样一段:

  “且说过去的中医是如何看病的:你坐下来,不要你说话,医生会“望闻问切”。然后对你说,你现在感到如何如何,对不对?你说对。然后医生引用医书给你说病因。再告诉你他打算如何用药,其中什么药起什么作用,你吃了这药会有什么感觉等等。吃过三帖以后,你应该感到如何如何,然后再来看。这还只是一般的中医,不算名医。而市井中的“名医”,可能远比不上山林中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对医学真正发烧的“高手”。同样可惜的是,我们再也不容易碰到真正的好中医。”

  限于见闻和阅历,这算是我过去对中医的最高感受了。而今,我在《问中医几度秋凉》中看到:

  “母亲给人看病时,不但能说出病人的病症,还能说出此人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性格特点。而且,母亲还要指出,此人如果不肯改变他的生活方式或者调整情绪而企图用药物来维持旧有的生活方式的话,母亲便拒绝为其治疗。”

  “秋天,母亲备好药,病人来了,当有的病人问自己的病因时,母亲说:“你家是过日子人,过冬的准备做得太早了。‘十一’就封了门窗,早早就生了火……。”病人惊道:“你怎么知道的啊?真是这样的,我家早早就封窗户……””

  “母亲"猜"病猜得准。不仅通过诊脉“猜”透有得什么病,还能预测什么时候会流行什么病。

  每到春季。母亲便会根据她对气候的感知开方让我去抓药,然后配制为成药,赶在流行病来到之前早做准备,她说到时该来不及了。

  有一年春季,母亲也是这般催我早做准备。但给我印象彼深的是。她告诉我,这一年的春天得病的将是孩子。症状是发烧,气喘。而且烧得两个脸蛋其中一个脸蛋通红,而另一个脸蛋是白的。我不信。发烧怎么会单是一个脸蛋红?我从来未注意到这一现象。母亲指着她开的方子中的一味中药说,这味药是这个方子的灵魂,将使疗效奇佳。

  我把药买回,粉碎,过筛,制成散剂,坐等病人上门。

  还没等病人上门,母亲又开方,让我再准备一剂药。她说,流行病一暴发,一部分人会找中医,另一部分人会到西医院住院治疗。而从西医院出院的孩子将会小脸青白,虚弱,厌食,夜惊……。于是,其中的一部分还会再来找中医的,这副药就是给他们准备的。

  我正在制第二副药时,第一批孩子如约而至了。让我大吃一惊的是:一个个烧得呼嗤带喘的孩子全是一个脸蛋通红,另一个脸蛋是白的! ”

  不管怎么说,艾宁的母亲不是国医圣手,她只是当时许许多多“医务人员”中很平凡的一位而已。

  四.

  作者的母亲,小时候因为贫穷无依,拜一位中医为师,学艺糊口。

  “她老师不贪财,凭他的医术,想要发财不是难事,他全家十一口人,生活俭朴。母亲受她老师这一影响很深,她说,医生因给人看病而发了财就是不对的。

  每当有流行病或瘟疫发生,母亲的老师就当街舍药,分文不取。母亲说,有一年闹霍乱,老师当街支口大锅,里面煮着药,排出几张木床,看到有人打晃着过来,就扶倒在床上--刮莎,然后往身上浇热药汤,再给喝一碗热药,这就救活一个。全家全上阵,累得要死要活……。

  乘人之危,发国难财,对母亲老师这样一个医生来讲是不可想象的。我想,她老师也是从自己老师处学来的吧?这也应该是中医的一个传统吧?从母亲的叙述中,我没看到当瘟疫暴发时政府有什么做为。都是民间医生自发的行动起来,履行一个医生的救死扶伤的天职。”

  这位“老师”的谢幕,最为出奇:

  “母亲说,她的老师在过了六十岁生日后,收拾干净一张床,交给我母亲一个蝇甩子说:“别让苍蝇落我身上”然后躺下,绝食七天而死。我追问母亲:老师为什么要死?是生病了吗?是厌世了吗?是信仰什么教吗?母亲说不是,老师只说,人活六十就可以了。可我觉得这话站不往脚。对中医来说,六十岁正当年,正是经验丰富,大有作为之时,怎可以死呢?我一直认为母亲太女人,给你蝇甩子让你赶苍蝇,你就赶,老师说要死,你就让他死?便是大家都认可了,你也不能认可啊?你得给他灌米汤啊?母亲说,那不行,老师要安静。我母亲可真够听话的,就这么安安静静地让老师饿死了。但是后来看到母亲对待死亡的安祥态度,我知道她早已接受老师对死亡的态度了。”

  读到这里,我忽然隐隐想到日本的“武士道”、切腹。

  以前,我曾猜想,现在广受我国青年欢迎的日本寿司、韩国人以为全世界最好吃的“大酱汤”,其实源于我国古代田间送饭。那时候,田地离开家舍不近。农人出门带饭,或者家人中午送饭,饭团和酱汤都是便宜行事的饭食制作。这种饭食流播到日本、韩国,只不过他们在维新、成龙之后还牢牢抱住饭团酱汤不放,这种态度,恐怕会大受当时我国进步先贤揶揄。

  这位“老师”甫过花甲,就绝食谢去,是否和“医道”有关?

  艾宁的感想可圈可点:

  “她的老师一生不求财,不求利,不求名,便是对生命也是适可而止,早早撒手。母亲和她老师的做法一脉相承。一个西医的人生信仰可能不影响他的行医。可一个中医的人生信仰却会直接影响他的医术,如果母亲执着于生命,执着于青春,执着于名利,她怎么做到在医治病人时因势利导,顺其自然,舒理气血,平和阴阳?一个魔鬼可以当西医,可却当不了中医。中医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人生观,世界观,是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一个魔鬼可以当西医,可却当不了中医。”如此精警的见解,我叹服!

  五.

  本书开头几节,讲了好些气质性病变的心脏病案例。作者认为:“中医对器质性病变不象西医认识的那么绝对,比如心脏病。”

  “母亲自己就是心脏病。当她犯病时,她并不吃药。……而是做气功,调节心律。她曾经瘫痪过三年,我帮她执行她的治疗方案,她竟能再次站立起来。她已经一再用自己证明医学奇迹了。

  “母亲也死于心脏病,可同样有心脏病的父亲却活了下来。当死于他前面的心脏病亲朋还都没有心脏病症状时,父亲的心脏病严重到已需要大家关照了。父亲今年过了八十大寿。

  “去年,父亲又与我谈起他的心脏病。我为他的心脏病没有接受现代医学的治疗而庆幸。我告诉他,他这病如果在当今是要安装心脏起博器的,我的两个同事就安了。四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时,可安了这东西,就是一个出门得需要我照顾他们的病人了,我得替他们拎包。我问父亲:“如果在你四十来岁时给你安装上心脏起博器,你还能活到八十多岁吗?多亏了那时没有心脏起博器。”

  “女儿的爷爷也是心脏病。怎么也治不好,他为此忧心忡忡,血压上升,自己也劝不了自己别上火,最后就得了脑出血,成了植物人。成了植物人的他,不再着急上火,于是血压也不高了,心脏病也没了。早晨太阳出来他就睁开眼,赏着天,按时吃饭睡觉,生活规律,不再生气着急,十年过去了,心脏病一次也没犯过,血压也没高过。

  作者的看法是:“心脏病本身的弹性是很大的,即使是器质性病变,也不是不可逆转的。所说的心脏病有时就是一种心脏与躯体的不匹配。” “超负荷运动便是健壮的运动员也会突发心脏病猝死,而有的心脏病老太太,常年有无力地坐着晒太阳,却长寿。”“ 我所看到的死亡的心脏病患者,大多不肯将生活节律调适得与心脏匹配”,“肯顺应心脏马力的父亲,当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能的下降,心脏和身体的供需关系达到平衡时,病症消失,反倒健康长寿了。”

  我觉得这个看法很是精辟独到,联系工作、生活的实际,其实好像也很简单,怎么我以前就想不到呢。比如说,不少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本钱,就“多元化”疯狂扩张,终于资金链断裂而破产。有些家庭,年收入远不是几十万、十万八万,而是两三万,量入为出,也可以过得自得其乐,这不正如“超负荷运动便是健壮的运动员也会突发心脏病猝死,而有的心脏病老太太,常年有无力地坐着晒太阳,却长寿。”?

  这样一想,我觉得艾宁的看法比“流行科学”更科学,更加赛先生。人体是个大系统,人的健康关键在于系统的调节与自适应。佛说“亲近医药”,只是让我们从医药得到调节的助缘。明乎此,比看许多养生秘方和长寿老人经验谈要受益得多。特别是,我们可以举一反三,联系和想通其它领域的道理。道理,常常是相通的,尽管表面上大相径庭。

  六.

  书中又说:“小时候,和母亲在一起,看她做什么都觉得是自然而然的,除了不正骨,不开刀,她什么样病都治。如今,看人们治疗银屑病,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病非专家不可。可我小时看母亲治这类病都是常见病。也是手到病除的病。如今看专家治银屑病告诉患者绝不可沾酒。我就想到母亲治这病恰是服用药酒。

  “母亲看病过于活泛,真是不适合在医院工作。当有中年妇女领着病恹恹的女儿来看病,诊过脉后,母亲就把中年妇女拉到一边说:“你这当妈的糊涂,该给姑娘找婆家了,不要等出了事……。”

  “母亲治不孕症很名,很多人来找她治。有一次,她给一个女人诊过脉后并不开药,只聊天。我那时对母亲看病不感兴趣,坐在一边看我的书。那年代还没有心理医生一说,更没见过心理疗法。病人是位中学老师。很高雅的,谈着谈着,突然那老师大惊小怪地一喊吓我一跳,她拍手叫道:“天,我明白了,这么说,那些犯作风问题的女人是因为有生理方面的要求?”那时还没有“性冷淡”这一说法。母亲诊脉摸出来了,正在启发,诱导她,她这是刚开了窍。

  “小时候对母亲的这些认识并没有在意。我以为这些都是常识。大半辈子活过来之后,才发现,当今科学并没有这样的认识。母亲站在中医角度对精神的人和肉体的人的认识并不是落后的,而是整体超越当今科学,有许多东西为当今科学解释不了。

  “受母亲的影响,我在后来做妇女工作和法律工作时,在维护妇女权益和法律尊严时就不太可能严格按照当今的女权意识和立法理念行事,而是融进了以中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

  读到这些,我想起旧时科举取士,考的是经书八股文。可是遴选出来的官员,看他们治理地方,也是什么都得管。不说行军布阵、带兵打仗,就说诉讼断案,不少官员也显示了很好的聪明才智,尽管他们并没有学过《刑侦学》、《法医解剖学》之类的专业课程。得无“读书明理”,真能一通百通?

  (待续)

二、中国股市下跌是硬道理!

本文链接:http://www.dengper.com/huangjin/11594.html 转载需授权!

中国下跌股市道理

上一篇:【理财节会员】虹金所amp;绿邦资产战略合作发布会圆满成功

下一篇:中国远洋扭亏为盈才是硬道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