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是理财产品“毒药”吧

erjian2022-06-2498

  随着2012年银行理财市场的火热,越来越多人对外资银行的机构性理财产品寄予厚望,但近日来各种与其相关的负面消息层出不穷,先有星展银行QDII产品近日曝出亏损,后又反咬其他外资行,更曝出星展、渣打、东亚去年均有理财产品到期后出现“零收益”的情况。这一系列状况都让许多投资者措手不及,到底还要不要继续投资外资银行?到底还要不要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国有银行理财产品也会像外资银行那般频爆“零收益”吗?

  事实上,个别理财产品的表现不佳并不表示理财能力不济,也无法代表外资银行的综合实力。由于外资银行的特殊性,在监管限制和本土化的情况下,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空间有限,并且市场份额也不断减少。其实,出现“零收益”的理财产品主要是由于结构化理财产品的标的资产价格触发了最差条件,而“负收益”的QDII产品更是受其投资市场低迷所带来的影响。

  去年12月,87家被统计的商业银行,其中包括6家外资银行,到期共计3218款银行理财产品,其中有1742款产品公布了到期收益率,其中招行、广发和中信分别有2款、2款和1款产品未实现最高预期收益率,但其中并无一家外资银行。而且在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产品中,到期年化收益率达到6%及以上的理财产品共计86款,其中79款为人民币理财产品,恒生银行发行的3款理财产品分别以13%、10%和10%的年化收益率包揽前3。

  可见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并非“无一是处”。但外资银行由于监管的限制和其本土化不彻底等原因,造成外资银行理财产品设计存在很大局限性,只能做结构化理财产品或者大类资产配置。这类产品往往有可以控制的风险并有高于一般理财产品的收益,从而使投资者在到期保本的同时,有机会获得比传统理财产品更高的收益率。但是结构化产品本身亦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其挂钩产品的价格变化,往往决定了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尤其在全球经济动荡的时候,这样的产品架构没有办法令投资者规避系统性风险,因此,风险发生几率较高。

  其实,投资者若想通过购买结构型理财产品从而获得较高的收益,也可以将中资银行纳入考虑范围。在购买结构性产品时,除了考虑其最高预期收益率以外,更多的是要对产品的收益结构设计有一定的了解,同时结合自己对于市场的走势判断,确定该产品是否适合自己。而中资银行由于扎根本土,产品链更全,条款设计也会更有保障。目前,国内中资银行发展也相当迅猛,像工行、招行、中信、光大等银行已经拿到了QDII牌照,在资产配置时比外资银行更加灵活主动;在产品设计方面,中资银行也更加了解国内投资者的诉求,能够用更多的产品进行对接。

一、银行骗售理财产品的死结我能解

最近洪晃的一则微博引发了银行理财产品的热议,洪晃在微博中说,德意志银行把他理成了无产阶级。这让我想起了在咱理财大学上看到的两件事。- Z# g7 _% u4 g6 _ ]/ m

  一个是北京的高女士投诉中信银行理财产品亏损。高女士从2010年就在口碑理财网上投诉了,前段时间看她发帖说到法院起诉了。另一个例子是一位网友投诉东亚银行,和高女士的差不多。我就想总结一下,银行理财产品为什么会造成这么多投诉,这个结难道就没法解了吗?

  我认为,造成这类纠纷的主要原因,一个是在银行,因为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的时候,基本都是将销售业绩与理财经理的收入挂钩,有的银行比如外资银行还会跟个人升迁挂钩,这样就促使理财经理一切只为达成销售,其他比如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等都无所谓。所以我们经常在业内行大厅见到这样的情况:客户经理根本不提产品的风险,当投资者问到风险的时候就轻描淡写一语带过‘大姐,我们这是XX银行,你连银行都不相信啊!’。这样做,往轻了说是误导,说重点就是欺骗。为了一点销售业绩,冒着损害银行声誉的危险,值吗?

  4 m' ]# k) b+ @$ Y) x2 l+ q

  另外,一些银行理财产品从产品设计到销售到运营这一整个链条都存在不透明的问题。产品设计,曾有过数学博士看不懂产品说明书的传说。我不敢肯定是不是博士真不懂,但我可以保证我是真的看不懂。销售,客户在卖理财产品之前是根本看不到合同的,我们银行就此多次三令五申过。原因我不知道,也不 想去知道,大家猜猜看。运营,你买了理财产品,往往不知道这些钱投向了哪里,由谁操作,最近的投资收益怎样…… Z6 n) ~1 n4 i! o

  8 @# C) d, i! J7 K e2 E

  造成这类纠纷的原因也不完全是银行的,监管机构也难辞其咎。很多外资银行在境外的口碑非常好,很少听说有投诉的发生,但在中国就不绝于耳,为什么?我说就是在中国犯错的成本太低,而犯错的收益很高。这种机会成本,我都想犯罪,在这些逐利的洋人眼里,中国就是天堂。所以我们的监管机构有很大的责任。他们应该完善各种处罚制度,用这些制度促使银行自我约束,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对每件案例都逐项逐级审批,干着老黄牛的活,吃力不讨好。

  我想给银行几个建议:

外资银行是理财产品“毒药”吧

  1、珍爱你的品牌。银行是靠信用生存的,现在银行有拿信用还钱的做法,而且还互相攀比。急功近利要不得。人家相信你的品牌,把自己的血汗钱交给你打理,你昧着良心骗人家,不厚道啊。

  2、客户经理的销售业绩与收入脱钩,用服务赢得市场。客户经理职位设立之初的宗旨是提高服务质量,不知不觉地就变成完成销售任务的主力的。银行的经营模式怎么变得跟超市类似了?可悲。: n3 o, C. p q- O

  # j" t" r K6 E8 G2 [$ {' K m

  3、理财产品透明化。不论是产品设计还是运营。你设计出来的东西是用来卖的,故意写得谁都看不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3 M: b/ s% k% O8 o. {

  我还想给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几个建议:, t) z+ k( t ^- l) I3 @/ ~% T

  ( s9 M" z' n6 u- Q

  1、不熟不做。不熟悉的行业不要涉及。比如你买的那个产品是去做葡萄酒期货的,你是懂葡萄酒还是懂期货?什么都不懂怎么就舍得投钱?; U" w7 v/ x9 D% Y0 W

  4 q9 k# w. |7 Q" t; |4 E; f+ y7 O

  2、不买运作不透明的产品。你买了一个产品,钱可能被人拿走了不知道干什么去了,你就不要买。旧社会的东家给小伙计拿钱去办事,小伙计偶尔还要回来报账吧。3 I# m+ W# Y! b3 t; q$ v

  3、不要相信任何口头承诺。银行的客户经理跟你说保本,跟你说能赚10%,好。你让他写下来,签字盖章,看他干不干。他会跟你说合同里都写着呢,你就让他找出那句话,让他画出来签字。如果他不敢签字,你还买吗?

  4 Q% L% k# [ D# d# J" ?; H

本文链接:http://www.dengper.com/waihui/5941.html 转载需授权!

死结行骗理财产品

上一篇:梧桐山论道300讲之49 善与恶:法律面前善恶应有别[2-c]

下一篇:【一起好】理财也可以很人性化的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