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办事后付款QQ:
招租BF:49921434
下面黑客都可以添加(所擅长的领域不同)

理财为何总坑“爹” 养老理财稳字当头

erjian2022-06-15102

  辛苦了一辈子,好不容易熬到退休,儿女成才各自有家。终于,手上也能有一些“私房钱”。除了每个月固定到账的退休金,多年工资积蓄,再加上儿女们孝敬的生活费,这些养老钱拿在手里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于是,用这笔财富再搏一把,创造大财富的想法也成了现在老人们的普遍心理。最好,赚到一笔钱以后,让自己养老无忧,不给孩子添麻烦,还能在百年归老以后,再留一些给儿女,这样的生活就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正是由于这种心态,让手握养老财富的老人成为理财陷阱的主攻对象。根据保监会的统计,每年接到的投诉案件中,超过半数投诉人都是老年人。尤其在银保板块中,误导销售产生的投诉案例70%以上都是老人。不仅如此,工商和法律部门也统计发现,房产、保险、黄金、集资、炒股等多个理财领域中,都不乏有老年人上当的投诉案例。

  为什么理财上当的总是老人?怎样的理财陷阱最容易吸引老人上当?老人理财应该采取何种方式?重阳节将至,本报特为老人家送上一份理财提醒。

  老人理财需求大于年轻人

  要不是最近刚刚发布人口调查报告,连在省统计局工作的程师傅都很难相信,武汉的老年人占比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等级。截至2011年底,武汉市户籍总人口827.24万,其中6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132.05万,占总人口的15.96%。这表明:每6个武汉市民中就有1个老年人。

  这也就是说,武汉的老年人口在逐年增加。而从家庭结构来看,武汉市八成以上的家庭都不超过三口人,也就是说,三代同堂、四代同堂的情况在如今已经极少出现,空巢老人的居住情况也越来越多。

  为什么要理财?今年70岁的周婆婆想法很简单,一是能养老无忧,二是多留些遗产。于是,她听人劝,买了一些基金,希望能让养老财富多起来。

  事实上,周婆婆的想法也得到了许多同龄人的支持。她所在的小区楼栋里,像她一样知道理财的老年人大有人在。“隔壁的陈爹爹已经有6年炒股经验,赚了许多钱。”

  在心理学家看来,周婆婆这样的心态非常符合老人的理财心理。武汉市心理协会的心理咨询师张帆就得到过类似的资料,有理财机构调查发现,不同年龄段中,55岁以上人群最关注理财信息,而25至29岁的人群只是偶尔关注。而接受调查的多数老年人均表示,老年人积极投资理财,可以弥补养老、医疗保障的不足,提升晚年生活品质。张帆分析,老人退休以后就会有大量空白时间,难免产生空虚难捱的心态。因此,为了让生活充实起来,老人们就会寻找一些心灵寄托。“这种心灵寄托最好是长期的,又能时常产生兴奋点,从而形成一种生活需要。”张帆看来,理财就能满足所有条件。

  教训

  “用耳理财”最易上当

  和张帆说的一样,周婆婆就对自己的理财习惯乐在其中,但也有不开心的时候。前几年基金涨势正好,她却因为钱被“套牢”无法追加购买,损失了不少赚钱的机会。“套牢”周婆婆的是老手段,银行存款变保单。

  “2004年左右,我拿着10万元去银行存款,结果被工作人员带着买了一份保险。”周婆婆至今都记得,当时自己误以为工作人员为她推荐的是存款类的产品,但是利率比定期还高。谁知,等她把钱全部投入其中后,儿女们才发现,她所拿到手的是一份保险合同,从此,10万元钱就成了“盒中珠宝”,看不着用不了。“我后来才知道,这钱要到20年后才能拿出来,中途要拿钱就要损失不少本金。”周婆婆十分后悔,当初听一句“利息高”就成了陷阱的猎物。

  中国人寿相关人士解释,与年轻人相比,老人更容易相信别人,尤其是“熟人”或者正规场所的工作人员,如银行、保险公司等。加上老人的风险抗辩能力较低,只看中“高收入”而忽略理财产品背后的风险,因此,一旦理财师用专业术语“忽悠”昏头后,就很容易按照对方的意思去做。“不仅保险银行是这样,一些非法集资的陷阱也都是利用了老人这样的理财心理。”

  建议

  养老理财稳字当头

  不想“用耳理财”最简单的做法,就是保持健康理性的心态,这是专业理财师给老人的首条理财建议。在理财开始前,老人们应该先对自己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评估出风险承受的能力,再来考虑应该采取何种方式理财。

  “说简单点就是,老人们应该养成习惯,询问理财产品的风险。”中国平安相关人士指出,收益和风险永远成正比出现,收益越高,风险必定越大。老人们可以用银行定期的收益来当做一个标尺,当销售人员所承诺的利益大于银行定期许多的时候,就应该警惕起来,询问风险所在。“比如,现在银行的定期利率是4%左右,当听到超过5%的收益利率就表示,你将要承担许多风险,要么就是损失本金,要么就是彻底血本无归。”一般来说,出于风险考虑,理财专家建议老人采取的理财方式应该偏向记账式国债、货币市场基金、保障功能的分红保险等产品,而非高风险的股票。

  理财师建议老人听取的第二条理财建议是不要跟风。“跟风是很糟糕的理财习惯,容易害己害人。”理财专家发现,在非法集资等投诉案例中,上当的老人多是因为“熟人买了”才会放松警惕,到头来就会产生连带损失。因此,老人考虑理财时,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并且开拓更多信息渠道,学会自主理财,拒绝跟风。

一、银行理财产品中融入养老的理念

  目前我国实现养老保障的模式较少,社会养老保险远远不能达到大众所需。面对这一广泛的市场需求,商业银行将触角伸向养老市场,在理财产品中融入养老的理念。

  据普益财富统计,截至2012年9月27日,上海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作为养老理财的先行者,共发行29款养老型理财产品,主要投向债券和货币市场,以稳健为主,符合养老产品安全的理念。

  银行青睐养老理财产品

  当前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如何实现“无忧养老”关乎每一个人。

理财为何总坑“爹” 养老理财稳字当头

  在窘迫的养老环境下,居民自身预留一定资金自助养老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老年人投资意识淡,风险承受能力低,稳健保值是其投资理财的首要目的。

  今年4月8日,招商银行针对高端客户“试水”发售了“岁月流金之‘金颐养老1号’理财计划”。“金颐养老1号”理财计划第一个投资周期于今年7月11日终止,到期收益率5.10%。8月,该养老产品已向普通投资者全面铺开。华夏银行于今年6月推出了“华夏理财增盈增强型1188号理财产品(老年客户专属产品)”,至今共发行8款,预期收益率多在5%左右。

  来源:

二、投资理财的爱好者,别忘记了人寿保险和养老保险

很多投资理财的青年在兼顾这股票市场的辉煌腾达时候,是否考虑到基金和保险也是一些很文章的方式,我擅长说保险,今天就说人寿险和养老保险这两种“必备”保险产品吧。我也常常听到朋友问是平安保险的养老保险好呢还是中国人寿的寿险好,今天就来分析一下他们吧。

  人寿保险好处不仅仅是一个保障

  要知道,买人寿险还出很多。我国目前每年平均约有150万人新患癌症,每年约有80万人死于癌症;2001年,有2.76亿人被诊断患有慢性疾病,现在这个数字已超过3亿。疾病带给个人和家庭的损失是巨大的,事实上,很多重大疾病发现初期是可以被治愈的,但由于负担不起庞大的医疗费用支出,让许多人延误了治疗的时机。投保重疾险和医疗健康险,可以让我们在不幸身患疾病时大笔医疗费用有着落。这点上我们最希望看到的。

  人寿保险的购买

    我国于2000年开始进入老年社会,到2030年,预计到1.5亿退休人口。到2050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25%。对大多数人来说,退休之后的生活费用,是许多人担心的问题。过去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在现代社会已不可行。因为孩子有自己的家庭和压力。那么老年生活的尊严,靠得是什么?寿险的多元化功能——储蓄、投资、保护财产,协助您建立安定的晚年生活,让您坐拥生命的尊严和价值。很多投保人都会选择到中国人寿保险和泰康人寿保险公司咨询保险行家,然后适当的购买人寿险产品。以备不时之需。

  养老保险的好处

  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当养儿防老已成为不大必要时,人们对养育子女的欲望迅速减弱,就有利于减轻人口压力,优生、优育的大政策。这种保险使投保人与保险公司建立一种长期而稳定的保险关系。保险公司对每个投保人负责,当物价、生活水准、利率发生波动时,保险公司学会用提高养老金给付标准的办法,来抵消物价变动导致的不良后果,保障投保人的权益不受损失。由此可见,那些热衷于理财的股民们不一定要整天冒着大风险搞投资,回头想想,到保险公司或者投保平台买份平安保险,比如平安保险专题保险平台,或者也可以到平安等一类保险公司去看看,那里也很齐全。 看完这篇文章,有心人就多到保险公司看看,多到保险网站学习学习,当然不要对股票和基金过度沉迷,小心走火入魔哈,倒是没有保险护体,不要怪我没有提醒大家哈。

三、理财焦虑症五大类型 中产为房养老子女教育焦虑

  理财焦虑症五大类型 中产为房养老子女教育焦虑

  你有理财焦虑症吗?

  当今社会,有钱没钱都焦虑,理财焦虑症正在全面蔓延

  “我地呢班打工仔一生一世为钱币做奴隶”,多年前许冠杰的一首《打工仔》唱出了众多打工一族的心声,那时候,只有普通人会为钱发愁。然而时光飞逝,现在的社会,人们普遍的愿望就是理财能够跑赢CPI。但是,要实现这个愿望并不轻松。物价上涨、股市下跌,连公募基金,也大多缩水。银行等各种机构花样百出的理财产品很多人看不懂之余,其暗藏的风险也不容小觑。

  长期负利率背景下,不论有钱人还是蚁族们,都常常感到不积累财富就会不安,害怕当需要花钱的时候没钱会很痛苦。羊城晚报记者连日来展开系列调查发现,上至千万富翁,下至初入社会的90后们,都在思虑如何积累财富、将财产保值、担忧财富蒸发,理财焦虑全面蔓延。有心理学专家认为,当这种负面情绪状态蔓延至全社会,就已超越心理学范畴,成为难以回避的社会问题。

  理财焦虑症五大类型

  心理学对“焦虑”的解释是人的自我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不适且无法指出不适原因的一种典型症状。而理财焦虑症是指对经济发展的高低波动、投资理财市场的风险收益过分担心、忧虑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焦虑症状。

  理财焦虑症一般有五种类型:

  无休止型理财焦虑———总是感觉财富不够,担忧财富缩水,没有安全感。仿佛积累财富就是一个跳舞机,一旦踏上,就会身不由己地拼命跳舞,停不下来。

  中年危机型理财焦虑———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工作压力,虽然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但是由于担忧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问题,不得不每天都思考如何将财产保值增值。

  强迫症型理财焦虑———强迫自己“关注和体验理财”。就像现在有电视遥控强迫症、手机强迫症一样,有的人每天都要关注理财信息,生怕错失了一次赚钱良机。这类人主要受理财成功人士的故事影响,但又不得要领,往往听到理财就兴奋。

  阵发性理财焦虑———有时觉得没必要理财,有时觉得理财非常重要。这类人有理财焦虑,但是由于生活压力不大,或者可以选择逃避,所以对于理财的焦虑时而严重时而轻微。

  创业型理财焦虑———刚刚出来工作或者投身一项新的事业,方方面面都需要钱,这时候对于理财的焦虑其实主要来源于工作方面。挣得少开销大,总觉得钱不够用,希望找到生财的捷径。

  心理专家建议:

  焦虑并不是一件坏事,关键是不要过度。适度的焦虑有着可以鞭策人们积极向前的意义,而解决这种理财焦虑,要主观想办法消除让人们出现理财焦虑的焦虑源。其实,理财成功之道在于学习,应该摸准理财脉搏,进行战略性的规划,将良好的结果作为目标。

  壹

  千万资产以上的富人

  为巨款日益缩水焦虑

  我们看着有钱人很光鲜,住的是望江大豪宅,开的是名车,殊不知他们兜里揣着因贬值而日益缩水的巨款,在选择投资渠道时亦是辗转反侧,犹豫不决。在记者采访的多位千万级有钱人中,九成以上的人表现有理财焦虑症状。

  1号主角:A先生 年收入:约100万元 职业:设计师

  每周买1000元彩票

  A先生夫妻俩都是设计师,在广州打拼已有10年,拥有3套房产,年收入100万元左右,但却表示“没找到合适的投资渠道,很着急”。A先生没有进行股票、房产等投资,也没有把钱放在银行里,原因是自己不熟悉上述行业,也不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怕受蒙骗。

  可是面对纸币贬值的趋势,A先生认为必须要令资产保值,于是只能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艺术品投资等方向,他花费100多万元购买红木、20多万元到西藏购买唐卡,最近还花了近10万元购买奥运玉玺。

  另外,最让人惊讶的是A先生坚持每周花1000元买彩票,多年来他最多一次中了1.5万元。也许是中彩的随机性比较大,不需过多的专业分析,A先生才选择这种简单快捷的投资方式,给自己一个期待,缓解理财焦虑的压力。

  2号主角:B先生 年收入:100万—200万元 职业:某外企公司华南区总监

  只相信买楼

  B先生现年50多岁,工作繁忙,所以他只为自己选择了一种投资方式:买房。屈指一算,B先生在国内和加拿大投资的房产有近十处,国内包括广州、合肥、南京、珠海等地。

  但是,随着限购令出台,B先生的投资方式就被卡死了,他此时才后悔自己的理财投资过于单一。虽说如今有股票、基金等各种投资渠道可供选择,但无奈B先生是坚决不碰,“我本人就是专业人士,我认为这些投资都不靠谱。”而且,B先生工作太忙也没有时间、精力去研究其他行业的投资规律和投资技巧。

  没有了最省心的投资房产的渠道,B先生焦虑极了,手里的资金无处投放。现在他一见到能谈得来的专业人士就会咨询如何投资理财。毕竟看着大量的纸币贬值是件痛苦的事。

  3号主角:C先生 年收入:不详,已有3000万元家产 职业:专业炒股人

  赚够9000万就停手

  C先生如今已有3000万元家产,以炒股为主,其投资宣言是“赚够9000万”。

  C先生细细分析了必须有9000万元的原因,其中3000万元为固定资产,另3000万元作为日后看病养老用的钱,剩下的3000万元用作生活消费和吃喝玩乐等享受。作为已坐拥3000万元资产的富人,C先生现在还在努力工作,日常开销也比较节俭,因为他认为自己的财富目标还远没有实现,要考虑日后种种生活问题,现时必须不断奋斗。

  总结: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有钱人的理财焦虑往往分为两类:一是懂些投资理财知识的,他们担心的是投资上的判断是否正确,在高风险下能否保持高收益;二是不熟悉投资理财行业的,这部分人由于不生活在此圈子中,对理财专家和理财业务产生巨大的质疑,不敢把资产投资在股票、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领域。如此一来,一部分有钱人会选择与自己熟悉的专业相挂钩的领域进行投资,也有一部分人希望努力成为专业投资圈子里的一员。

  贰

  100万—500万资产的中产

  为房贷养老子女教育焦虑

  身家在100万—500万元之间的中产阶层在广州有不少,这群人的焦虑来源多而复杂,而且最让记者惊讶的是百分百被采访的中产们都感到或多或少的理财焦虑。他们往往表现为一年365天,日复一日疲于奔命地赚钱:为买房或是还房贷,为退休后的医疗费用,为子女高昂的教育费用,为一日三餐上涨的物价,也为应酬各种关系……“唉,很累,想退休,但是手里的钱肯定还远远不够。”多位被采访者如此感叹。

  4号主角:D女士 年收入:几十万元 职业:退休医生

  为儿子,退休后打两三份工

  D女士和丈夫都是已经退休的医生,育有一子,在广州有5套房子,其中两套自住,另外三套出租,收入可观。但令记者感到意外的是,两夫妻在退休后竟然坚持“炒更”(继续工作),由于老医生给人的印象是经验丰富,所以比较容易找到工作,如今两夫妻都同时打两三份工,一周安排得满满的,连周末也不休息,比退休之前更忙。人们不是常说,年轻时打拼,退休后就好好享受晚年生活吗?D女士说:“炒更赚钱有两个原因。一是认为钱不够保障晚年生活,二是要为下一代着想。”

  原来D女士唯一的儿子是开网店做生意的,老人家认为这样的工作不稳定不踏实,所以要为儿子甚至是孙子存下一笔钱。D女士的目标是手头上有1000万元的现金,她表示自己钱包里的现金从来不会超过1000元,凡是超出的就拿去投资。她认为专业理财机构的利息总比银行的利息高,所以她会选择股票、基金、银行理财产品。

  5号主角:F女士 年收入:几十万元 职业:教师

  夹心层,很无奈

  F女士和丈夫都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很早就开始筹划买房,犹豫不决之际遇上楼价高涨,加上当时没能接受贷款买房的观念,导致前几年才下定决心购置了一处物业。F女士一直表示后悔:“当时就是心存侥幸楼价会涨,怎知最后还是买在了峰顶。我同事也买在同一个小区里,早我一年便宜我一半的价钱,我的是一间洋房,他的是一套别墅。”

  F女士表示身边的人或多或少都有理财焦虑:“钱不是多得可以没有顾虑地生活,又不是少得要靠社会救助,这样的夹心层焦虑的事情实在太多了。”F女士认为还房贷和高物价是她面临的最大忧虑。她很苦恼没有适合的投资渠道,股票风险大不敢盲目地跟着玩,而放在银行又等于贬值。她现在还有投资少量股票,不过亏大于赚,另外还有一些基金,不过只有微利。

  总结:记者在采访这些中产阶层时,感觉他们其实是受到国家各种投资政策影响较其他阶层更大的一族,他们是处于上层和下层之间的夹心层,一方面虽然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在短期内无法攀上上层,即使会“钱生钱”,但他们的资金基数又哪里及得上有钱人?另一方面他们已经过上生活质量不错的日子,很难接受生活水平下滑的预期,所以只有选择努力工作,否则一旦松懈,就有可能掉到下层。因此很多中产阶层感到财富能保值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本文链接:http://www.dengper.com/waihui/4067.html 转载需授权!

中产焦虑症养老焦虑子女

上一篇:用友是如何管理自己财务的?

下一篇:投资与理财这个专业如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