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办事后付款QQ:
招租BF:49921434
下面黑客都可以添加(所擅长的领域不同)

房地产投资理财的几大要点

erjian2022-06-24102

  不知从何时起,房地产成为投资理财大热的产业。大街小巷无一不在讨论今天的房价如何如何,房价的涨幅怎样等等。房地产投资固然存在暴利,然而操作不当照样会被房产套现。因此,中投国创的资深理财师针对房产投资理财,做了以下的分析,来提醒和帮助房产投资理财者。

  房地产投资理财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涉及房产购买行为的房产投资理财;二是对现有的房产现状进行适当安排的权益理财,包括适当的财务安排,这两个方面在具体操作上又存在着某些交错。

  房产投资理财是利用房产产权具有可分割性的特性,理财者购买房产后,可以期望通过转让或者出租以获取差价或者租金收益。房产投资标的按照不同的区标准可以有多种分类,如期房和现房、居住用房和非居住用房、一手房和二手房等,这些分类可以适当组合并且还可以进一步进行细分。这些房产都可以作为标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标的都适合投资。中投国创的资深理财师提示大众,理财者应该量力而行,这里讲的“力”,不仅包括财力,还包括能力。财力的大小对所购房产的付款方式有比较大的影响,在采取向商业银行借款购房的情况下,财力大小对所购房产的首付款支付及后续还贷能力有比较大的影响;能力则包括融资和对所购房产寻求增值或者获利的能力、房地产投资理财的风险承受能力等。

  投资的房产一旦确定,寻找合适的转让或者出租对象至关重要,中投国创资深理财师再次提醒,尽管目前房产三级市场已经有相当的规模,交易方式也有多种,但是寻找到合适的价格就不容易,如果转让或者出租的价格不适合或者低于预期,就有可能产生收入风险,即使当房产出租由房产商或者房产中介商提供代理出租甚至是包租,同样可能会带来租金收入不稳定的因素。一方面存在着承租人支付能力有不稳定,寻找新的承租人也存在时间和费用问题;另一方面存在着包租人的包租能力或者资信度问题。

  房产投资的时机,或者讲房地产投资理财标的及其具体选择时机,是十分重要的。在重大机遇的背后,很可能就是重大挑战和风险。现在有的房地产商炒作概念、有些舆论炒作“投资买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房地产价格上涨。随着城市土地供应制度的进一步改变,有的房地产商为了获得开发地块,在招投标市场或者拍卖市场超高价中标或者拍得土地使用权,也会拉高一些楼盘的房价。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最终支持是买方或者承租方的支付能力。中投国创的资深理财师从投资的角度来看,认为如果时机选择的不好,接最后一棒的话,风险是明显的。而随着今年国家房贷政策的逐步收紧,投资房产的风险开始显现。

  人民币利率管制政策下,我们目前的利率水平已处于多年来难见的低位。但是由于我们的购房贷款利率在整个贷款期限内并没有实行固定利率,随着经济的波动和利率市场政策的推行,对于某些需要较长时间进行房产投资理财操作的贷款购房理财活动,将面临着利率波动风险,有可能增加债务负担。另外,如果对于未来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把握不准,估计过高,没有量力而行地选择适当的贷款成数及期限,同样会造成被动,产生风险。

  中投国创资深理财师认为在房地产投资理财中,要切实注意分析理财者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包括财力上的和心理上的,以确定是采取激进型的还是稳妥型的理财方式。总之,房地产投资理财须量力而行。

一、一语成谶_扬州:理财视角——深度阅读中国房地产业走势

按说我只是个穷学生,不该顶撞公务员先生。况且人家还彬彬有礼,每次文章收尾都提醒大家友好交流,这样贸然顶撞就更为不妥,只是先生的有些观点,我这穷学生实在不敢苟同,就如先生这篇今年暑假发表在西祠社区的文字,还望各位详读,指点小弟一二。说说先生到底代表了什么阶层,如此热衷的在各大网络媒体发表唱多楼市的高论。

  理财视角:深度阅读中国房地产业走势

  文/一语成谶(扬州)

   近日,中国股市再次哀鸿遍野,验证了笔者《印花税下调,无法缓解中国股市的器质性疾病》一文对中国股市()的判断,和对散户股民近阶段理性空仓的建议。在股市重挫的情况下,从理财的角度分析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基本走势有着别样的意义,也算对近期舆论就房地产走势沸沸扬扬争论的一个回应。

   一、供求关系稳定,需求潜力巨大

   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判断中国房地产市场今后一段时期的供求关系趋势,是分析中国房地产市场走势的重要基础。

   一般人看来,近期中国房地产供过于求,这是媒体连篇累牍、异口同声的论调。更有人放胆对商品房空置情况进行了估计,大约1.2亿平方米。对这一数字是否真实暂且抛开不论,即使这一数字是真实的,目前的情况也只是表象。中国房地产的潜在需求相当巨大。

   从长远看,中国城市化率应当稳定在70%左右(西方国家城市化的平衡点大约在75%-85%),城镇人口规模将达9.1亿(目前城镇人口约5.9亿)。这就意味着,未来一段时期,中国还将有3.2亿左右的人口将向城市集聚。按人均20平方米的最低住房需求计算,形成房产需求64亿平方米,这样的住房需求,无疑是惊人的。

   从近期看,根据笔者在《印花》一文的分析,未来3到5年,中国经济处于景气的谷期,预见5到7年后将迎来新一轮攀升期。因此,本文中对未来几年的城市化率仅按年均0.8测算(不按此前的年均1.2测算),到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47.4%(中国长江下游的苏中较发达地区2007年城市化率为48%左右),新增城镇人口3200万左右。按人均住房需求20平米计算,住房需求6.4亿平方米!

   以数据说话,无论是未来城乡人口平衡时的房产需求64亿平方米,还是2008、2009、2010三年累计6.4亿平方米需求的保守预计,都比目前房地产空置的1.2亿大得太多。

   结论:长远看,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景气期还远远没有结束。

   二、收入预期看好,延续高幅增势

   这一点无需论述。大家只要回忆一下10年前的收入情况,并与今天的收入情况进行对比,便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过去10年,我们的收入平均增长了4-8倍。

   有专家预测,未来10年,中国居民收入将平均增长3-4倍。笔者以为,这样的预计稍显保守。而且,对于能够投资或是购买自有住房的人群来说,其收入增长的预期应在10年4-8倍左右。

   结论:目前的房价水平,如果放在人均收入增长3-4倍的情况下,甚至是在购房人收入水平增长4-8倍的情况下,其水平是高还是低?明眼人一看便知。着眼如此高增幅的收入预期,我们应当如何调整理财思路?

   三、通胀预期加剧,保值首选实物

   亚洲开发银行今年发布的《2008年亚洲发展展望》指出,由于外部需求疲软、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并采取更加严格的货币政策,预计中国经济增速近年来将逐年下调, 2008年为10%,2009年为9.8%。预计今年中国的平均通货膨胀率将达到5.5%以上,笔者认为,未来2-4年左右时间均可能维持这样的水平。

   结论:在通货膨胀逾演逾烈之际,实物资产的保值增值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对有闲钱在手的居民而言,选择包括房产在内的实物资产进行理财,应当不失为理性选择。

   四、中国经济转型,内需必须发力

   在美国的强大压力面前,人民币大幅增值已无可逆转。日本曾因日元对美元的大幅升值,经济萧条长达10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何时才到位?笔者去年曾撰文《年入热钱或占总市值7%人民币兑美元或达5:1》(),现在看来,当时的分析并非危言悚听。面对人民币的进一步升值预期,中国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地区,包括长三角、珠三角等富庶地区的经济发展将面临巨大压力,这些地区是拉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源。重创之下,中国经济能否保持持续增势,考验政府调控能力。

   毫无疑问,中国政府将力保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这就要求中央政府减轻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拉动的过度依赖,并着力解决经济领域中存在的失衡问题。做好宏观调控,抑制通货膨胀,扩大内需,是实现经济“软着陆”必然举措。

   结论:内需能否真正启动,事关中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启动内需,必然配套以宽松的消费环境和政策保障。这一点可以确认无疑。可以预期,这一系列政策的导向,必将有利于依托于房地产业的第三产业的成长,而间接惠及房地产业发展。

   五、资源日趋稀缺,建设成本攀升

   劳动力成本在涨,地价在涨,水泥价格在涨,钢材价格在涨……

   结论:房地产业的建设成本呈不断上涨趋势,这将成为房价保持高位的重要影响因素。

   六、受困经济低谷,开发企业洗牌

   近两年,受宏观经济走势的影响,中国房地产业进入低谷,人们的购房信心受到打压。部分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经受严峻考验,部分(可能是少数)入市迟的开发商将像高位入市的股民一样,无法全身而退,可能引发小范围的降价抛售和一定的金融风险。而那些入市早、赚足钱的业界大亨们是房地产商的主流,他们像膘肥体胖的北极熊一样,面对来自西北利亚的寒潮,照样小菜一碟地安然入冬,不会不惜血本地参与抛售,并坚守房市的稳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可以预期,由于经过了洗牌,未来房地产业的复苏过程中,北极熊们面临的竞争压力将进一步减小,有可能结成垄断联盟。

   结论:笔者预计,这样的洗牌期可能需要2-3年,甚至更短。这期间,面向广大普通市民的房价将基本保持稳定,而面向高端人群的高价房将出现明显回落。而在这一波调整中,旅游地产将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受到炒家的热捧。因为,被赋予了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稀缺性的房地产,也便成了稀缺资源,比如交通便利、环境配套、生态优越的海景房、旅游景观房等。

   综上,在当前舆论界对房地产市场一片非议之声中,想理财的人切忌随大流,应当学会静观产业发展的大走势。近年来,媒体为了迎合舆论需求,片面放大了打压房地产市场的声音,给了某些所谓专家们太多的话语权,让他们的言论上首页、上头条。近五年来,各类媒体上都可以看到,预测楼市腰斩甚至崩盘的声音比比皆是,但一一落空。而正是这样的氛围,误导了许多普通百姓,让许多人时至而疑、见善而怠。拙文《你被楼市价格“走势预测”话语权的滥用伤害了吗?》(),曾对媒体制作标题的片面性和某些专家话语权的滥用进行了批评。

   普通百姓理财,应当学会把握大趋势。通过投机的方式赚钱,如短线炒股等,既没有稳定保障,也没有生活质量。即便是能够赚到一点钱,机会成本也太高。2005年,在人们争论中国股市是否推倒重来时,笔者就曾建议身边的朋友有闲钱可以买些股票做长线。但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笔者也曾多次动员在股市上小有收获的家人及朋友得意不可再往。之所以作出这些判断,都是基于对经济基本走势的把握。

   市场需求巨大,收入大幅增长,物价大幅上升,要素资源稀缺,通胀压力加剧,内需环境改善,业界重新洗牌,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没有重大因素可以导致中国房地产业从此一蹶不振陷入绝境。相反,笔者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前景仍然乐观,至少在五到十年内。

二、房地产融资迎“冰封”时刻 严查理财资金流入房地产

  “近期各家银行密集接受监管部门的各种检查。在信用风险领域,开发贷是检查的重点。”银行业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监管部门对银行理财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也查得特别紧。银监会近日连续下发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的文件,并开展一系列专项整治,房地产风险成为重点排查领域。多家银行的对公信贷业务负责人表示,目前开发贷业务并未停滞,但全面收缩的势头相当明确。

  监管重拳频出

  银监会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要求,严禁银行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业内人士表示,在执行层面,监管部门抓得特别细,不放过任何死角。

  广东、浙江等地银监部门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近期“三套利”(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工作是重点,房地产风险则是重中之重,重点检查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没有违规为房地产“输血”。例如,信贷资金是否借道建筑业或其他行业投向房地产领域,是否通过同业业务、理财业务或拆分为小额贷款等方式向房地产领域提供融资。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去年末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6年上半年)》显示,去年上半年累计有18.99万亿元理财资金通过配置债券、非标资产、权益类资产等方式投向实体经济。其中,投向房地产业的理财资金约2.09万亿元,居第二位,占比13.06%,仅次于占14.21%的土木工程建筑业。银行业内人士坦言,实际进入房地产领域的理财资金规模可能更大。

  多位地方银监部门人士表示,作为地方银监部门,对于一些全国性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无法完全“穿透”,许多资金通过理财、资管产品“绕来绕去”,最终进入房地产领域,今年这将是监管部门排查的重点。

  对于排查出来的违规行为,银监部门处罚起来毫不手软。1月,上海银监局对江苏银行上海分行开出近478万元的罚单,原因是该行为房地产公司违规提供融资用于支付土地出让金。3月,青岛银监局对海尔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违规发放房地产贷款开出一张20万元的“罚单”。4月,华夏银行(600015,股吧)重庆九龙坡支行因房地产贷款资金管控不到位受到行政处罚。

  开发贷明显收紧

  监管部门的高压令商业银行调整房地产开发贷款策略。“我们最近几年对于开发贷的投放都很谨慎,审批权限也卡得非常死,地方分行可以批的开发贷额度不高。”农行总行对公业务人士表示。民生银行(600016,股吧)某地方分行相关负责人说:“现在地方分行没有开发贷,审批权限都在总行的房地产事业部。”

  多位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目前在股份制银行,开发贷审批权限上交总行很普遍。个别股份制银行大幅收缩房地产贷款业务甚至停止新增业务。

  开发贷的收缩在上市银行2016年报中也有体现。建设银行2016年房地产业贷款余额2991.98亿元,较上年减少1149.98亿元,房地产业贷款金额占比也从2015年的4.29%降至2.91%。中国银行将房地产行业与过剩产能行业等一同视作风险控制的重点领域,2016年房地产行业的贷款余额为2809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7.95%。业内人士预计,开发贷全面收缩之势暂难逆转。央行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房地产贷款新增1.7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40.4%,比2016年占比低4.5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7.54万亿元,同比增长7.4%,比上年末回落0.9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9.1万亿元,同比增长35.7%,比上年末回落1.1个百分点。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称,截至一季度末,银行业房地产信用敞口约为29.8万亿元,占银行业总资产的12.7%。未来央行将继续积极指导金融系统配合做好房地产调控相关工作。

  接近央行的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房地产贷款新增占比将成为央行考核MPA的重要参数之一。

  当然,银行对开发贷并非完全“封杀”,而是遵循国家政策导向,有保有压。交通银行某地方分行人士表示:“目前政策对于开发贷控制得非常紧,但对于保障房仍大力支持。一季度我们分行的房地产贷款额度基本都用在保障房项目上。”银监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余额3.5万亿元,同比增长52.2%,比年初增加3392亿元,同比多增313亿元。

  控制房地产融资业务增速

  除开发贷外,银监会近期明确要求银行将房地产企业贷款、个人按揭贷款、以房地产为抵押的贷款、房地产企业债券以及其他形式的房地产融资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定期开展房地产压力测试。而对于房地产融资占比高、贷款质量波动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及房地产信托业务增量较大、占比较高的信托公司将会被各级监管机构重点关注。

  券商分析人士认为,银监部门将全面控制房地产融资业务增速,从而有效防范集中度风险。

  据媒体报道,银监会信托部主任邓智毅在日前召开的信托业监管工作会议上表示,信用风险是信托资产面临的主要风险,信托业的实际风险水平可能高于预估。2016年以来,房地产信托业务、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领域的风险更为突出,信政合作业务风险缓释不足的问题愈加普遍。

  这意味着,房地产“输血”的另一重要管道——房地产信托也将受到更严格的监管。招商证券(600999,股吧)研究报告认为,开发商资金链指数自2016年四季度以来持续收紧。截至今年3月底,该指数下降至128%,是2015年下半年以来首次跌破130%的“红线”。

  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表示,今年开发商的流动性将持续趋紧,这反映了年初以来房地产销售趋缓以及国内债券发行大幅放缓的状况。

三、理财周刊:资金链危机击中房地产业投资客软肋

本刊记者 王玥

    曾经是“五陵年少争缠头”,如今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上海二手房市场上近期经历的变化让人联想起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那位落寞的歌女。如果用专业一点的术语来表达,则是二手房交易量严重萎缩。

    “我在浦东花木地区的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5月份挂牌以来居然连一个来问的人都没有。本来面积小的房型可是很抢手的呀。”房产投资客徐先生近日向记者抱怨说。来自权威机构统计则显示,整个4月,上海二手房成交约为1.4万套,比3月最高成交量近2万套缩水了近三成,而5月份1.1万套的成交量又比4月减少了二成左右,包括上房置换、21世纪不动产、中原、博邦等在内的沪上大型品牌中介商业务量普遍锐减二成以上,另一部分中介商业务量损失了超过五成甚至更多。6月份以来,成交量倒不见有回暖迹象。

    成交量的剧减一方面逼着以“交易”为生的中介门店不断关门,媒体上“平均每天有30家中介门店关门”之类的消息不断跃入眼帘,另一方面,它也让以“转手交易”为财源活水的房产投资客感到窒息,因为一场资金链的危机正在向他们步步紧逼。

    房产投资流动性差

    最近,记者不断听到有投资客因为资金链紧张而急于降价抛房的消息,也有人因为不愿意降价抛房而不得不承受着每月上万元的还款压力,还有房产中介的店长因为中介关门而一时成为“失业人员”,一方面没有了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却仍得面对每月数千元的银行还款,资金吃紧的感受想必是一种煎熬。

房地产投资理财的几大要点

    据报道,上海法院今年1~5月共受理了1000件银行起诉个人房贷纠纷的案件,其中有不少是因为没有按时还款,银行方面多次催缴无效而诉诸法庭。虹口区法院立案庭庭长黄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近期遇到一些案例也是房产投资客因为房子抛不掉而造成资金吃紧,每月一、两万元的还款压力大大超出个人的收入,所以只能拖欠银行贷款,银行方面只得一边尽力催缴一边准备起诉。他认为,这和当前楼市调控后交易清淡、成交困难有一定的关系。

    其实,只要仔细想一想,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必然的。因为同股票、债券等相比,房产投资的流动性较差,这在牛市买盘汹涌时可能会被掩盖,因为随时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买家,但到了楼市下跌而买房者大多不愿出手时,“变现难”这一弱点就暴露无疑了。

    玩过房子的人都知道,炒房讲究的是“以小博大,快速出手”。以小博大指的是以资金较少的首付款撬动资金较多的总房价,首付越少,资金的杠杆作用越大。而快速出手则指的是在较短时间内买进卖出,赚取差价。然而如果在这个流程中出现了一点点的偏差,比如资金博得很大,却又出不了手,就难免会陷入资金链的危机中。

    每个环节都在考验资金实力

    在过去的几年里,上海的一些投资客中流行着这样一个投资规律:春节期间,市场回落;进入三月,行情转好;到五月,传统的销售旺季来临;到了“金九银十”,更是涨势喜人,于是按照“春节买入,十月抛售”的手法,短短8个月,一套120万元的中档房在市场上一进一出,就能赚到30万元左右的差价。

    然而,今年3月以来,密集出台的宏观调控措施让不少人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同样120万元的中档房,买房成本将大幅提高。第一笔是首付款,起码拥有两套房的投资者,其首付款将由原来的三成36万元变成了现在的五成60万元,首期投入增加了整整30万元;第二笔是契税,按照上海市政府最近出台的细则,普通住房需缴纳1.5%的契税,如果是非普通住房,3%的契税就是3.6万元。第三笔是房贷利息,假设同是贷款五成20,若以3月17日以前5.31%的年利率计算,按照等额本息还法,每月还款额约为4131元,而以6.12%的利息计算,每个月还贷约为4340元,两者相差209元。

    卖房支出也在增加。倘若一年内抛售,总价5%的营业税标准将蚕食卖出总房价(假设涨幅为25%)的7.5万元;一年内转按揭停止办理,又要求投机客一次性拿出57.5万元资金(已经还掉了10个月的贷款,其中已还的本金共计约2.5万元)还清剩余贷款,在20天沉默期后才能买卖;一年内提前还贷,还要求投机客交纳一笔违约金,以工行为例,这笔数额将是剩余贷款余额的5%,即2.875万元。投资成本一下子提高了10.375万元。

    买入时资金的门槛提高,卖出时的利润空间在缩小(至少要有8%以上的收益才有利可图),而持房期间每月的还款额也在增加。可以说,在房产投机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资金实力的考验。而现在,流动性的难题更是拉紧了资金链条之间的接缝,随时都会有绷断的可能。

    每月还贷加大现金压力

    有人或许会说,降点价把房子卖了不就解决问题了吗?此言不差。可是想想看,如果你是今年年初以15000元/平方米买的房子,现在的市场行情是12000元/平方米,你肯轻易出手,承认自己短短几个月里亏损几十万元吗?如果你坚定地看好后市,认为经过短时间的调整后房价仍会向上,你肯现在就匆忙降价出手吗?更何况,你忍痛半天报出的“低价”,就一定有买房的人认可和接受吗?到各处的房产中介转转就知道,如今有人“断臂扼腕”降价抛售,也有不少人在“宁死不屈”地捂着等,甚至不惜让银行把房子拍卖了也不愿降价出售。

    一位房产投资客去年底购买了闵行区一楼盘,购入的单价为每平方米5000元左右,眼看着市场行情不断走高,他的心理价位也一路攀升。当周边一手房突破万元大关时,他的价格底线是9000元/平方米。可是现在这个区域的价格已经大幅下降,但他执意要按这个价位脱手。挂牌了很长时间都没人接盘,他自己却承受不住资金压力,无力还银行按揭了。在催讨贷款无效之后,银行决定向法院提起诉讼,最后对那套申请贷款的房产进行拍卖。结果呢,这套房产以总价40多万元拍卖成交,折合单价也就是当初他的购入价即5000元/平方米左右。折腾了半天,他不仅当了被告惹了官司,还白白负担了利息、税费等,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也许有人会说,把房子出租了不就有了现金流吗?事实上,在一些试图通过“以租养贷”来避风头的投资客身上,现金流的不断萎缩也让他们度日如年。许先生今年2月底以16500元/平方米购买了联洋的两套房子,总价达到400多万元,他在首付了四成后每月的还款额也达到了17000元。本来他想抬高至18500元/平方米抛出的,可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袭来,房子出不了手,只能转而出租。然而,两套房子只出租了一套,月租金收入不过7000元左右,这样一来,他每个月还得倒贴10000元,差不多把自己的月工资收入都贴进去了。一天天看着房子在不断侵蚀自己的“老本”,许先生愁眉苦脸,尤其是想到明年房贷利率还要上调,每月还款额增加,他更是急得上火了。

    这样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尤其是一些房产投资客因为前几年猛赚一笔尝到了甜头,此后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房产中,高位买进后手上捂着一大把的房子而又未能顺利抛出,这些人如今真要“火烧眉毛”了。

    投资时勿忘“现金为王”

    其实只要想想,为什么庞大的德隆系会在短时间内轰然倒下,为什么刘殊威一篇600字的文章就能让蓝田股份土崩瓦解,你就可以知道资金链断裂的致命伤害。

    对于个人而言,过度的负债同样会带来沉重的资金压力。我们一直建议个人在买房时,每月的还款负担不要超过月收入50%的上限,而实际上,在这几年进行房产投资的热潮中,很多人不仅追求最大限度的贷款,甚至为了获得短期的差价而拼命贷款。或许在他们赚得喜笑颜开时会忽略一时的资金压力,但是市场有涨总有跌,成交难一下子击中了他们的“软肋”,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更是与日俱增。

    尽管目前尚没有出台个人破产法,但是个人的资金链一旦出现问题,不能按时还贷,很快就会被列入银行的“黑名单”,今后也将失去再投资的机会。更可怕的是,如果房价下跌到一定程度,今天的现金流危机很可能导致明天的负资产,你就一辈子替银行打工而不得翻身了。想想钟镇涛1996年大手笔借款置下5处豪宅的潇洒,再想想他2002年因欠下2.5亿元债务无法偿还而宣布破产时的难堪,房地产市场的风险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现金为王”,这是所有成功企业和投资者的一句至理名言。在做任何投资之前,除了要考虑利润之大小外,还要保证自己有足够的现金流周转,这才是杜绝资金链危机的根本所在。

本文链接:http://www.dengper.com/jingji/5946.html 转载需授权!

软肋理财周刊击中房地危机

上一篇:吧里有喜欢理财的姐妹吗?一起来讨论一下吧。

下一篇:深之家理财:中国房地产有一个很有名的笑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