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后置业不需靠父母帮也可以达到轻松置业

erjian2022-07-18101

  一直以来,90后都被贴上是“啃老”的一代,缺乏独立性。在这里,我们姑且不论其他,就单纯的以买房置业的事来说,面对高额的房价,“囊中羞涩”的我们接受父母的的资助攒足首付或许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日后的还房贷还要依靠父母或许就说不过去了。买房一定要量力而行,买不了大的可以买小的,买不了市区的就买靠近郊区的。总之,如果能够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安家置业,对父母来说是莫大的安慰,对我们自己而言也很有成就感。

  那如果是连首付我们都可以不用父母帮呢?

  千元计划置业=理财(年收益12%)+置业(送首付50%置业资助)

  “千元置业计划”为预付型置业理财产品,该产品是理财+置业概念,专门为一二线城市普通白领及工薪阶层针对居高不下的房价如何实现置业问题而设计的方案。

  有置业计划的客户在房融在线网站注册,成为“房融在线会员”,在详细了解千元置业计划产品后,选择1000-5000元/月预付储备费产品,签订置业理财协议书,每月初将预付置业储备费存入资金监管银行“专户”。你买房,我们来帮你,为了快速完成置业,会员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在1000-5000元/月之间还可随时调整预付费标准,也可一月多次缴纳,“嘉纳公司”按会员存入数量给予年预期12%置业资助。会员随时关注千元置业计划推出的楼盘,当自己预付费余总额加置业资助及推荐奖励达到自己选购商品房三成首付款的50%时,即可办理购房且在购房时“嘉纳公司”还赠送三成首付款的50%置业补助,这样会员即可完成购房,每月轻松供楼。

  买房不啃老,你也可以轻易做到。

一、父母有能力,为什么不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帮一把?

  看《老爸存款至少50万为什么不给子女》这个帖子,纯属按父亲的指示。他发短信指示说:看完正文还要把回帖看完再谈感想。我以为他找到什么堂皇的理由,于是耐着性子从头看到尾,也没看到什么比较有力的论据来化解我心里淤结的情志。

  此帖作者有些细节交待未明,所以围观甚众,都不过是各窥一角。总结一下,基本上有四种派别倾向:斥“啃老”派、自我奋斗派、沟通交流派、“父母无比高尚”派 。

  对于这个标题,我略微延伸一下,根据我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拙笔写下此篇 ,仅列举三两个生活实例,可能更具体可观些。并以此作为交付父亲的《读“老爸存款至少50万为什么不给子女”后有感》。

  简单交待一下背景:我2002年辞掉公职到桂林自谋职业(当时是在编的小学老师),在桂林基本是有亲无故,从此开始了在桂林没有半点社会关系、只能靠个人努力的生活。上有一个哥哥1997年大学毕业在桂林工作。父母是贵港地方的高中老师,2000年在桂林购买商品房,三房两厅,05年退休后定居桂林。

  有个必要的前提需要跟诸位大侠确认一下。标题所指“父母有能力”,是特指父母有相应的存款给付能力,一来具体存款数额我也从没打听,二来出于尊重父母隐私的需要,所以在这里就不列明了,也缩小讨论的范围,免得扯远。

  事件一:2004年左右(当时桂林市区房价在2000元/平),我试着问父母借几万作首付,想买个小两房的电梯房。我家现在的房子是四楼,是楼梯房。我当时为什么想买个电梯房,就是想着以后老人家不能动的时候,要是住电梯楼,坐轮椅上还能到院子里晒晒太阳吧。但话才出口,父母一口就拒绝了,就俩字:没钱。结果到09年的时候,桂林市区的房价已经 到了4000-5000元/平,现在是7000+/平。

  母亲现在有帕金森前兆,手颤抖不停,脚无力。扶梯上下楼已经不方便。按现在的房价,父母在没有能力一次付清的情况下,想再购入第二套房来改善养老环境,已经不现实了。

  事件二:2012年11月,我代理了一个品牌的床上用品。12月底,因为要凑一笔货款缺一万块钱,我不得已打电话给父亲。

  我说,能不能借我一万块钱救急,货款凑不够。我写借条给您。

  父亲说,没钱。补发的绩效还没得。

  我说,那存银行的的钱,能不能提前取?损失的利息我还补?

  父亲说,没有。

  我说,我好不容易有勇气开口,就已经是我最困难的时候,你们……

  讲到这里我已经哽咽得说不出话来。心灰意冷。

  @斥“啃老派”:像我这样打借条的方式,有情有义有利息,应该不被列入“啃老”而被你们批判了吧?! 而且两次都是比较紧迫的时候才鼓起勇气启齿,不属于“惯犯”吧 ?

  @自我奋斗派: 不是所有获得都能够、都需要自我奋斗就能现实的。至少你生下来这件事就不是自我奋斗的结果。起点越低的人,自我奋斗的成本就越高。在同样努力的前提下,每个人的条件和机遇不同,结果亦千差万别。“奋斗”是精神指导,“借力”是方法,不冲突不矛盾。借力不是一件丢人的事,合理的借力能够降低时间成本、金钱的成本,有捷径为什么要绕弯路呢?这是效率观的问题。当然,我不是机会主义者,而且,像我这样没办法贷款的人,除了向父母借款,别无它途。而且,这也仅仅是我父母退休到桂林一起生活之后,我仅有的两次借钱,没有“前科”。

  举个身边的例子。我的客户里有那么一对夫妻。刚毕业参加工作三五年,在同一家国营企业上班。先生是贵港人,太太是南宁人。都是靠读书拼出路的人,先生在技术科,太太在行政科。原先住厂里的宿舍,工薪有限,在父母的帮助下,在房价3000元/平的时候买了套房(现在该地段的房价已经6000+),去年厂里建起了集资房,又凑钱买了个60平的房子。这样一来,两口子虽然是奋斗的第一代桂林人,但却在30不到的年纪,在桂林市拥有了两套住房。在这种情况下,把父母从农村接过来颐养天年的条件已经成熟,或者出租或出售其中一套房子,都足以让两人有一笔宽松的资金,或作副业或规划家庭有质量的未来。

  我不敢说我有多懂事,但我扪心自问我是尽力了。2006年,考虑到哥哥要找女朋友,我自己主动要求搬出去住(直到现在还是租房),为的是腾出一个客卧,让姑娘看着家里宽松点;每逢节日,不管洋的土的,都会想着给父母捎带东西;父母生日,蛋糕鲜花不缺;上馆子吃到会吃的,下回一定记得带父母去;时不时回家吃饭还塞钱,说给三百塞进去四百,让父母有意外惊喜。虽然孝而不顺,但再苦再累,我也没向家里倒过苦水,从来报喜不报忧。哪次父母生病我不是冲在最前面辙在最后面,小病我买单,住院先垫付(大病住院可以报销),买菜熬汤送饭……

  读到这里,“父母无比高尚”派人士是不是有话想说了?是不是开始想要戳我的脊梁骨:父母生你养你多辛苦!!

  ——二老啊,生孩子的时候,你们没想清楚能给他们什么以及他们可能带给你们什么的吗?生我的时候,你们也没有跟我商量过吧,没有问过我是不是愿意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吗?!一个懵懂无知的生命呱呱坠地那一刻,就被捆绑了民族的、传统的、道义的等等各种责任和意义。无稽得很。不过就是一个孩子啊!——你们选择了生的权利,就要负起养的义务。所以不要搞得自己那么悲凉委屈,不要那么居高临下把所有罪所有过错都放在孩子的身上。

  至于这个“养”,如果还有大侠跳出来说是“父母供你吃饭上学已是最大功劳”之类的话,那我就要不客气地蔑视你了。在现今这个竞争激烈、纷繁复杂的社会,“抚养”不容易,难道“赡养”就容易了?!我们应该客观公平、与时俱进地地赋予“抚养”和“赡养”这两种责任以更多的内容和意义。

  父母攥紧了钱说“这钱是养老治病的,以后不用你们管”。说这话的看来不止于我的父母。 聪明的你们要不要想一想——银行能生钱,但银行能生情吗?你们的钱真的足够够用吗?日后床前榻下、送汤喂饭,是你的理财经理还是你的膝下儿女?

  回归最简单的一个事实吧——家,是个既要讲理,又要讲情的地方。

  扶弱济困的道理都懂,困顿之时,身边的朋友尚且都会出手相助。父母有能力,却为什么在孩子困难的时候要那么苛刻呢?

  我还是想不明白。

  让我很哭笑不得的是一件事。3月初,为了阻拦哥哥帮朋友喂狗,父亲居然激昂地高喊出来:你还要不要继承遗产了?!——仅仅是为了跟一条狗较劲,父亲出了那么重的牌。我的燃眉之急对父母来说就那么微不足道么。既生儿,何生女啊?

90年后置业不需靠父母帮也可以达到轻松置业

  父亲,你是有偏颇的。这一点,我不介意,但您总得承认吧。

  @沟通交流派:人情道理、原委经过我都讲了,通篇并未夹带极端情绪,在父母面前,应该算是很有沟通的诚意了吧。这么些年,父母和哥哥,难道不知道一个姑娘家一穷二白在社会求生存的艰辛?但从来没有一个人开口问过我有困难没有需不需要帮助,尽管这样,我也已经习惯了 。这绝不是控诉父母的檄文,如果父亲不叫我看帖,我断不会在这里倒这些“家丑”。与其牢骚,不如正视现实。 呵呵。

  最后,我想跟父亲说两句。

  父亲 ,您注意到了没,我没有像以往一样称呼您“爸爸”。“父亲”是基于对您的尊重,是伦理上血缘上断不了的关系,是我还记得对您有未尽的责任,同时也是为了表达对写下这些文字的郑重其事的严肃态度。 “爸爸”是个极亲昵、很亲密的称谓,与我们家这种亲情疏离淡漠的氛围是颇不融洽的,自从“一万元借款”事件之后,伤心之至沉重之极,已经再叫不出口了。请见谅。

  《回复精明双亲的短信》算是我的一封家书,1月2号已经发送到您的QQ邮箱。不知道是否详细阅读。里面细数了我这些年的奋斗辛酸以及对家庭亲情的困惑、伤感。但是,您看过依然没有被触动,否则,怎么还会让我到这里来看别人的帖呢。

  希望你平静地看完,再考虑我们的“相互理解”应该确定一个怎样的基调。辛苦了。

二、

本文链接:http://www.dengper.com/nengyuan/10719.html 转载需授权!

支招冷战全家父母因为

上一篇:我制定的一份理财计划,恳请大家帮我看看,是否科学

下一篇:第三方理财的好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